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发展特征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发展特征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和服务业中其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增长迅速,市场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增强,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发展趋势开始凸显,生产性服务业新兴部门的崛起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和服务业中其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增长迅速,市场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增强,产业间的互动融合发展趋势开始凸显,生产性服务业新兴部门的崛起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一)生产性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至2014年年底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第二产业5.4个百分点。而随着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市场软硬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间交流和互动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开始上升,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以及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商务服务等市场生存空间不断拓展,自身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有了较大提升,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间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深化,制造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初见成效

由于生产性服务最初主要是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制造业这个重要母体。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应用范围的拓展,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原先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方式逐渐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能够更加灵活适应市场变动和满足需求变化的弹性生产、柔性生产或精益制造模式。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也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和培育或形成企业更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正在或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日益清晰,原先内置于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部门逐渐从母体中分化出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知识化和产业化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秩序的改善,通过市场交易产生的交易成本不断降低,这将推动中国制造企业分化或外包更多的生产性服务,并且部分在服务供给环节有优势的制造业企业可能出现服务化转型发展,这本身也有利于促使原先置于制造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以及其他的专业服务转向规模化、专业化,而制造业企业则可以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优势的培育,有效释放辅业生产能力,优化企业的要素使用效率,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分化出来独立发展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在市场机会增加和市场空间拓展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也将较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为制造业企业运营效率和发展层次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www.xing528.com)

(三)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增势迅猛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远距离提供部分生产性服务成为现实,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将软件编程、后台的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市场机遇。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较快成长,不断涌现出一批发展速度快、有市场前景和潜力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小产业、大市场”的特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亦不断优化。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指出,经过3年努力,力争实现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年均增长25%以上,服务外包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外包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

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看到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客观上来看,由于存在“先天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产业充分发展演化所供给的有效滋养,同时面临诸多制度、体制以及政策上的约束,所以相对于西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来看,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总体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服务的质量、层次和技术含量以及服务供给效率偏低,产业竞争力较弱,在国内外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明星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