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博弈论框架理解创新:策略与竞争

用博弈论框架理解创新:策略与竞争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熊彼特式创新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产生于企业,企业仅仅是创新的一个主体。重叠的社会嵌入和动态的互补,即非熊彼特式创新,借助于过去的创新发挥作用[2],其结果是渐进性创新。但是,重叠性社会嵌入和动态的互补并不必然意味着一定会阻碍创新。根据创新均衡的变迁,更进一步,青木昌彦把创新作为规则来区分创新模式:重叠的社会嵌入、动态的互补、松绑与捆绑的熊彼特式创新。

用博弈论框架理解创新:策略与竞争

创新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熊彼特式创新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产生于企业,企业仅仅是创新的一个主体。在企业产生以前,创新就已经存在了。任何社会域的成员都有他自己的动机,任何社会结果都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交互作用的产物(青木昌彦,2005)。因此,我们可以勾勒出基于不同范围的创新:企业、组织域、社会域。

青木昌彦(2005)将制度认为“是对许多可能的(纳什)均衡路径中某一中路径所具有的不变而且显著特征的概要表征,它已经内化为所有参与人有关博弈重复方式的共享信念”。

基于博弈域来研究创新,引入熊彼特式创新的均衡路径,必须首先假设: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包括新组合(生产要素)的引进和旧组合的打破,这样就会从中出现并随之而来大规模的均衡转换。

与企业相关的均衡是创新的原型,更为现实性的制度模型可以通过这些原型的均衡连接(组合)而得到。根据博弈主体的动态选择区分创新企业的如下三种不同创新模式:如果参与者跨域选择其策略,那么这些域就连接起来了。

(1)嵌入(Embededness)。经济企业、社会企业,以及组织域之间的相互嵌入。现代社会的市场和组织的参与者嵌入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网络)中,他们能产生信任,劝阻不法行为,同时形成通行的社会准则价值观,这部分是出于他们的策略性理论(Granovetter,1987),如软件开发创新中的专业声誉激励机制。

(2)互补(Complementarities)。每个参与者或特定的参与者协调其自身的跨域策略性选择,从而形成单一的均衡。或者,参与者把另一域的创新当成参数,并在本域中相应地选择策略,如共同决策和社团。

(3)捆绑(Bundling)。这包括内部捆绑与外部捆绑。内部参与者将相似的域捆绑在一起,如多重合同的捆绑——工厂、风险投资、多渠道分销合同。或者,外部调节者将相似的域捆绑在一起,如律师事务所、由控股公司所掌控的商业集团、法律制约下的市场。

基于嵌入、互补、捆绑这三种连接方式,多个创新企业之间进行连接形成创新组织,从封闭走向开放,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信息等渠道不断地强化“弱化”或者弱化“连接”,继续“连接”或者解除“连接”,以致形成创新模式的变迁均衡。

按照青木昌彦(2005)对于创新的研究,创新变迁必然要涉及三种模式:熊彼特式的松绑和再捆绑、重叠的社会嵌入、动态的互补。

熊彼特式重新捆绑的创新演进过程,通过创新企业的连接与变迁,将更多的创新因素引入创新过程;其手段是毁灭旧组合,产生破坏旧的新力量,其目的是为了创新,促进经济突破性的增长。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创新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将经济周期与投资波动和技术、制度创新联系了起来(Schumpeter,1934),其结果为突破性创新(青木昌彦,2005)。熊彼特式的松绑与再捆绑,从生产要素组合的观念扩展到博弈组合(捆绑)。通过松绑、再捆绑可以在实物资源存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将这些实物资源重新组合为能提供更大价值的形式,从而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今的个人电脑与1982年的电脑在构成物质(钢、塑料、硅等)的数量上几乎相同,但是前者的运行速度是后者的数百倍,并比后者具有多得多的功能。这是由于将实物资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形式。当今网络[1]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也为这种松绑与再捆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20世纪最后20年中,硅谷企业簇群的演化被认为是熊彼得式创新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性例证。硅谷现象是一种系统现象,即它的出现不是一两个企业的成功,或者单个企业的内部创新造就的。构成这个系统的一方面是聚集在一起的创新企业,另一方面是各种中介机构,如风险投资者、相关的大公司和其他职业服务的提供者。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自生自发的、具有历史依赖性的新生事物,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把工程师的设计活动和这些活动的结果在开发具有很高潜在商业价值的复杂技术系统中结合起来。创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一个特定的组织域内排他性的开发技术系统的价值(青木昌彦,2005)。

重叠的社会嵌入和动态的互补,即非熊彼特式创新,借助于过去的创新发挥作用[2],其结果是渐进性创新。在互补性机制或承继过去能力的环境下,类似于熊彼特式重新捆绑的重新连接注定会出现,并嵌入到永久性的社会准则中。但是,重叠性社会嵌入和动态的互补并不必然意味着一定会阻碍创新。相反,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叠性社会嵌入有助于过渡到新的创新,而动态的互补有助于新创新的演化。

所有的创新都能按照创新的规则进行划分,比较三个创新模式的特点如表8-1所示。(www.xing528.com)

表8-1 比较三种不同创新模式之间的异同

原域连接之后,将出现连接的动态变迁的均衡。捆绑式组织中的企业会根据其所在组织的网络优势带给自身的收益情况,选择松绑再捆绑,还是继续捆绑。不仅如此,在动态均衡的情况下,嵌入式组织与互补式组织也都会选择是否继续连接,还是解除连接。根据创新均衡的变迁,更进一步,青木昌彦把创新作为规则来区分创新模式:重叠的社会嵌入、动态的互补、松绑与捆绑的熊彼特式创新。

1.重叠的社会嵌入:模仿创新

一般模仿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薄弱而制造能力相对较强,战略投资少,不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是靠购买专利技术进行仿制;获得技术的速度快,通过持续的工艺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快产品的商业化,从而避免新产品的市场和技术风险。这种战略与技术领先者相比,技术实力差距较大,难以与之直接竞争,因此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要提高模仿起点,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模仿尚未市场化的创新科研成果。一旦组织中的嵌入企业因模仿而无法保证其生存,则重复的社会嵌入即停止。

2.动态的互补:跟随创新

跟随企业一般在基础研究和开发技术方面的能力较弱,通过跟随同一产业主导企业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依赖于企业外部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以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其主导方式是跟踪市场领先者的研究成果来获取技术信息,对主导型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加以选择、应用研究、改进和提高,缩短进入市场“时滞”,并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展市场,把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的新产品投入市场,迅速占领市场,以保持利润的长期最大化。在动态互补过程中,组织中的企业相互影响,一旦企业间互补性消失则解除互补连接。

3.松绑再捆绑:领先创新

创新企业一般能重视基础研究,具有雄厚的研发和经济实力,以及快速反应和配合的能力,通过要素与生产不断松绑再捆绑进行知识创新,率先开发出新产品,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收益。创造市场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优势,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彻底摆脱市场被动者的地位,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市场利润。如GE、Dupont和Software等跨国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资金大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0%。这种类型的研发战略属于创新型企业的典型。网络优势决定选择松绑再捆绑,还是继续捆绑。在动态情况下,捆绑式组织会根据内生合作动力与外生竞争动力模型选择动态均衡。因此,第4、5、6章将分别针对模块内、模块间、模块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图8-1 连接与解除连接

本章基于创新企业连接的创新组织,研究分析了连接方式的过程机制,以及其与创新选择之间的关系。连接并不是稳定的均衡,会出现动态选择“连接→继续连接”,或者“连接→解除连接→重新连接”,如图8-1所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空间角度入手,研究资本、人力资本与信息知识在变迁中的作用机制。在企业连接的过程中,资本、人力资本、信息知识等外生要素进入企业。在开放条件下,企业获取外生要素的方式不同也就区分了不同的“连接”;外生要素的激励机制将会强化或弱化“连接”,形成创新组织的“变迁”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