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探究

产业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探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业共生的基本特征融合性。产业共生中的融合关注产业创新及其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业务连接关系。数量协调关注产业间的数值关系,而质量协调则重视最优共生手段的选择以及产业个体的发展能力。在产业共生框架下,形态协调和功能协调也是两种重要的协调关系。依据上述产业共生理论对共生要素的归纳,笔者认为,产业共生作为社会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现象,其构成要素相应地包括产业共生单元、产业共生模式和产业共生环境。

产业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探究

(一)产业共生的基本特征

融合性。产业共生中的融合关注产业创新及其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业务连接关系。在产业共生框架下,融合是共生的前提,没有融合就不可能产生共生。从实现方式上看,技术的互补、产品的供需、业务模块的组合等都可以促进共生视角下的融合。实质上,由产业共生而定义的融合,是与产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天然属性相联系的。当然,科技的进步可以改变这种价值创造属性,但无论如何改变,共生意义上的融合是以价值共创为基本前提的。

互动性。在产业共生的分析框架下,产业间的互动性就是产业间共生关系持续推进的物质基础,也是产业间共生行为的具体体现。从严格意义上讲,共生框架下的产业间互动关系一定是可以带来利益的,但利益的分配在产业间既可能是对称的,也可能是偏利的或非均衡的,这就表明共生条件下的互动关系具有多重性质,而且这种多重性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下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具体来讲,当某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强迫另一产业的业务模块为其服务时,互动关系就具有了“主动—被动”性质。当两类产业的业务模块平行地发生互动时,互动关系就具有了“主动—主动”或者“主动—随动”性质。此外,当产业之间在某些不可抗力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互动时,互动关系就具有了“随动—被动”的性质。

协调性。均衡或协调关系是界定产业共生的另一内在属性,而且,它所强调的协调具有多重特征。具体来讲,以达成均衡时实现的协调程度为标准,数量协调和质量协调是两个基本层次。数量协调关注产业间的数值关系,而质量协调则重视最优共生手段的选择以及产业个体的发展能力。在产业共生框架下,形态协调和功能协调也是两种重要的协调关系。一般来讲,在具体的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不断进行着能量的传输、资源的共享等,我们可以将这种发生在具体形态下的协调称为形态协调。

(二)产业共生模式(www.xing528.com)

产业共生模式(也可以称为产业共生关系),是指产业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产业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体现产业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和信息交流关系。共生模式不仅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而且反映作用的强度;不仅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而且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关系是两个共生单元之间为了提高各自对环境适应能力,展开功能上的合作,从而形成的一种互为依存、优势互补、密切联系以及相互促进的关系。共生关系的外延包括合作的范围(如共生广度)、合作的深度(共生深度)、合作的紧密程度(指共生组织模式)以及利益的分配机制(利益分配的对称程度,指共生行为模式)。产业共生关系多种多样,其共生程度也千差万别。一般情况下,产业共生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反映产业共生组织程度的模式称为产业共生组织模式,反映产业共生行为方式的模式称为产业共生行为模式。其中前者反映共生组织的程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后者反映共生行为的方式,分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四种模式。任何完整的产业共生关系都是共生程度和行为方式的具体结合,反映了产业共生单元是采用何种组织模式在何种程度下实现共生的。因此可以说,产业共生模式(关系)是反映产业共生单元某种共生程度的行为方式。产业共生模式(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产业共生单元性质的变化及后述产业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产业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在一定的产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三)产业共生理论的构成要素

对于产业共生理论的组成要素,袁纯清归纳了共生的三大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在产业生态学中,产业共生是指企业之间基于副产品或废弃物交换而形成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其中,“企业”可以看作产业共生理论中共生组成要素的共生单元,而“基于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关系”可以看作产业共生模式的外在表现,但是上述产业共生的定义缺乏对产业共生规律的进一步阐释,还仅仅停留在对产业共生现象的简单描述上。依据上述产业共生理论对共生要素的归纳,笔者认为,产业共生作为社会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现象,其构成要素相应地包括产业共生单元、产业共生模式和产业共生环境。产业共生单元是指构成产业共生体或产业共生关系的基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产业共生体或构成产业共生关系的基础物质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