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研究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后,人们对产业集聚区关注度逐渐增高,来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都对产业集聚区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第一个是初级阶段,即企业规模的扩张引起了产业的集中化;第二个是高级聚集阶段,即各企业通过相关组织而实现地方产业化。

产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研究

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Adam Smith 最早观察到了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他主要从分工的角度来定义和研究产业集聚,认为区位和产业集聚(集群)的形成,既能使产业集聚区内部中小企业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减少成本,还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及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进而促进整个集聚区的发展。在此之后,人们对产业集聚区关注度逐渐增高,来自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都对产业集聚区理论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1)外部经济理论。

Alfred Marshall[6]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聚区现象,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他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地理上接近的企业通过共享环境、市场等规模经济,使得生产成本接近最低状态。第二类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组织、资源以及管理方面的效率,他称这一类为内部规模经济。Marshall把那些有深入联系、聚集在一起的、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活动区域称作“产业区”,产业区的形成主要是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的结果,因为它能够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弥补各中小企业资源拥有与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从而促进规模报酬的递增。

(2)区位集群理论。

Alfred Webber[7]是一般区位理论奠基者。他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集聚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并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则、公式(定理),量化了产业集聚形成的规则,从技术设备、劳动力组织、市场化因素和经常性开支成本等方面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聚的原因。Webber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初级阶段,即企业规模的扩张引起了产业的集中化;第二个是高级聚集阶段,即各企业通过相关组织而实现地方产业化。P.Krugman将地理区位作为市场分析的重要因素,建立了一个中心边缘模型,指出产业区集聚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空间格局,由于企业活动内容的差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不同的活动和不同的企业集结在不同的区域。区位集群理论认为集聚可以促进集群内企业以更低成本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并促进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从而客观上在提高企业收益的同时又能降低运营成本。

(3)增长极理论。

Francois Perrour是第一位提出增长极理论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不同地区或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形成某个优势产业也就是增长极,然后围绕该增长极形成规模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966年,Boudeville把增长极概念的涵义向虚拟空间经济发展转移。增长极理论注重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助推作用,认为如果优势企业有了政府的投资建设,就能产生围绕这些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形成创新能力,最终带动所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www.xing528.com)

(4)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概念首先由R.Tomens提出,David Ricardo后来对其进行了提炼与升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内容也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单纯比较劳动成本到比较总要素成本,发展到比较价格,后来Joseph Eugene Stiglitz把知识和专业化也纳入了比较优势的基本要素。根据这些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人们将它们分成了低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一般指那些看得见的、有形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后者一般指那些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的要素,如新观念、新知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随着时代进步,那些低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作用逐步下降,而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现代经济学中比较优势主要包含了区域劳动拥有量、区域资本拥有量、区域自然资源拥有量三个方面。当一个地区劳动力丰富且获得成本较低时,该地区要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一个地区资本相对丰富且获取成本较低时,就应该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5)竞争优势理论[8]

20世纪80年代,“钻石体系”的提出者Michael E.Porter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理论,这一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来诠释“优势”的形成与发展。Porter认为国内产业有无核心竞争优势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优势,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方面,就有了“区域竞争优势”的概念。区域竞争优势是区域内行业、企业的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或者说,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取决于它是否拥有大量优势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的形成则取决于是否具有一批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竞争优势决定了优势主导产业并最终决定了区域的竞争优势。

(6)反梯度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客观上形成了技术梯度,要根据梯度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力的空间推移,也就是说要让高梯度地区先引进、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然后逐步再向低梯度地区进行推移。反梯度推移理论[9]与梯度推移理论相反,它认为推移的顺序应该由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推移顺序,由低梯度地区反向推移。要实现反梯度的跨越发展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有利的资源条件、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形成外部规模经济的能力。低梯度地区拥有这些条件后,通过引进先进科技、人才、理念,然后进行大规模开发,就可以缩小与高梯度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