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聚现象及其理论探究

产业集聚现象及其理论探究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中从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三个要素来解释产业的地区性集聚,继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做出解释后,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概念。迈克尔·波特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与保罗·克鲁格曼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不仅逐渐地引发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热潮,也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献。

产业集聚现象及其理论探究

自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出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行为以来,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就一直与人类文明如影相随(王步芳,2004)。马歇尔曾在《经济学原理》(1920,第三版)中从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三个要素来解释产业的地区性集聚,继马歇尔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聚集现象做出解释后,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出了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概念(徐康宁,2003)。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了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研究重要的前沿课题(安虎森,2003)。迈克尔·波特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Michael E.Porter,1990)与保罗·克鲁格曼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Paul Krugman,1991)不仅逐渐地引发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热潮,也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献。目前,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理论性文献,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集群的概念、产生原因、决定性因素、集群的度量以及产业集群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均衡等;第二类是实证性或案例性文献,主要是对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产业聚集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既定对象是否存在集群现象、集群的程度有多高以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确定产生产业集群的原因。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西方出现的比较早,不少学者都对集群及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见表2-1),可以看出,将产业集群视为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贾文艺,2009)。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地理上相互邻近可以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利于劳动力共享和知识外溢,达到经济上的外部规模性,并最大限度地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杨振山等,2012)。集群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每一个集群都是由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而组成。这些企业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可以是前向的关联(f orewor d linkage),也可以是后向的关联(back ward linkage),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群也是一种产业组织演变和发展的现象。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产业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考察某个地区或某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2-1 集群或产业集群概念

续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在贞发(2005)的基础进行完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伴随着交通技术的改进,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了(David Harvey,1989)。企业的活动空间超过了当地的地理界限,扩展到了全球范围,突出表现在由跨国公司形成的生产网络和当地生产分工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在生产链上的专门性和特殊性,从而形成新马歇尔节点(Neo-Marshallian node)(Ash Amin,1992;Nick Henry,2001)。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市场的兴起。虽然产业集群生产更加专业化,但消费者偏好直接对产品特性提出了要求。厂商需迅速地针对消费市场做出调整。全球性消费市场的广泛存在减少了生产上的风险,却带来了竞争。因而推动产业集聚的内在要素也转移到制度、文化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