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市康宁农场:努力搭建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全过程平台

广州市康宁农场:努力搭建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全过程平台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市康宁农场是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一所专门为康复过渡期精神病患者提供生活照顾、生活与劳动技能训练的康复培训机构。夜班时段由业务值班、行政值班、门卫值班共同负责场友的管理及安全。农场以半年为周期与康复者及其监护人签订培训协议,培训期满农场综合考虑场友的康复培训情况及个人意愿等,决定其是否参加下一期培训。

广州市康宁农场:努力搭建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全过程平台

广州市康宁农场是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一所专门为康复过渡期精神病患者(下称“场友”)提供生活照顾、生活与劳动技能训练的康复培训机构。农场于2005年初开始筹建,2006年正式运行,至今已持续开展精神康复服务十余年。

广州市康宁农场地处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陈洞村,毗邻帽峰山森林公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占地面积29.7万平方米,包括农场场区和农业生态区两部分。农场场区6000平方米,主要为场友宿舍、各功能室、培训室及办公区;生态农业区29.1万平方米,分为园林苗圃区、果蔬生产区和湖面区。

场友宿舍区共有宿舍10间,均为4人房,每床位配独立衣柜床头柜;场友服药区配独立药柜,有公共卫生间和冲凉房,24小时供应热水;场友培训区有培训课室、综合训练室、手工培训室、书法绘画室、音乐治疗室、体能训练室、计算机培训室、心灵沟通室,并配有户外健身设施、篮球场、训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农疗及园艺培训区有温室大棚等配套培训设施。

农场有事业编制30名,设办公室、医务部、护理部、生产部4个部门,工作人员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专业类别包括社工、教师、农艺师、医生、护士等。

农场招收具有广州市户口的精神病康复者,要求持有残疾人证(精神残疾),年龄16—50周岁,有合法监护人,无传染病及严重躯体疾病,通过评估具有自我照顾能力,病情相对稳定,本人自愿参加农场康复训练。

场友每周一至周五住场参加农场各项康复培训课程及活动,周末及节假日休息。场友在场期间,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日间主要由培训导师、社工、医护人员负责。夜班时段由业务值班、行政值班、门卫值班共同负责场友的管理及安全。场友服药时段,值班人员严格按医嘱指导逐一看服,确保场友服药时间、服药种类和数量准确无误。

农场以半年为周期与康复者及其监护人签订培训协议,培训期满农场综合考虑场友的康复培训情况及个人意愿等,决定其是否参加下一期培训。康复者自愿入场、自愿退场。目前场友退场类型包括成功就业、复学复课、回归家庭、转入其他机构、培训期满以及疾病复发等。

场友住宿及康复培训服务等免费,只收取基本餐费,并视场友参加培训情况发放津贴补助,所需费用由财政拨款支付;康复者入场培训由农场与其监护人签订试培训期协议、培训知情同意书等协议,康复者入场、请假、退场等均需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广州市康宁农场以复元理念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康复训练,减缓精神病康复者精神症状,延缓其精神衰退,有针对性地改善康复者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逐步提高其社会功能,帮助康复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建场十余年来,农场先后开展的康复培训项目包括:

农疗培训是农场的特色康复培训项目,农疗培训基地设在生态区,每天上午培训老师带领场友进行农业生产劳动。通过培训,场友们了解了植物生长过程,学到了锄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育苗、采收、果树修剪等技能,初步掌握了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农疗培训收获的农产品可用于其他课程培训或作为实物奖励给表现良好的场友,使其体验劳动的快乐。农疗培训保持和增强了场友们的劳动能力,改善了其懒散、淡漠、少动等精神衰退症状,转移了病态注意力,减缓了药物副反应,同时也锻炼了场友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工作适应力。

园艺疗法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精神康复手段。农场园艺培训区露天种植了20多种景观植物,有天堂鸟、百香果、一帘幽梦、含笑、柠檬、神秘果等。随着季节的变换,园艺区鸟鸣蝶舞、藤叶滴翠、花果飘香,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方面,为康复者提供多感官同步刺激。室外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翻土、播种、施肥、除虫、除草、修剪、采收等。园艺培训区的小温室也种植了20多种多肉植物和阴生植物,课程内容包括繁殖、移栽、拼配等。康复者在思考、选择和决定植物种类、放置场所等过程中,增长种植知识,提升判断力、决策力、创造力、计划性。园艺活动是一项全身性综合运动,需要手、眼、脑、躯体的协调配合,这对缓解康复者精神症状、提升康复者自我效能感、改善其社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社交礼仪培训以场友容易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礼仪知识为主,如仪容仪表、如何微笑、打电话礼仪、拜访礼仪、如何赞美别人、如何拒绝别人、穿衣服礼仪、穿西装礼仪、如何搭配衣服、女士如何戴耳环、握手礼仪、鞠躬礼仪等。通过课程开展,场友们了解了礼仪知识,懂得了以礼待人、尊重别人,注重日常生活礼节,避免了与别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在培训过程中,场友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训练及药物自我管理两部分。生活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个人卫生、饮食习惯、整理物品、乘坐交通工具等,对于部分严重退缩、智能较低的场友则因材施教,从手把手教叠被、洗澡开始,反复训练,每日督促。药物自我管理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场友的服药依从性,使场友能够正确服药、自觉服药。此外,生活自理培训还包括纠正场友的不良习惯,逐步减少抽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等。

主要教授各式家常饭菜的做法,以提高场友基本的生活技能及生活质量。农场厨艺培训的特色为大部分食材都是场友亲手种植的农产品,这大大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课堂上,指导老师现场讲解演示,场友轮流动手操作,现学现煮,即时品尝,大家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烹饪方法,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生活的乐趣。除教授各色菜式的做法之外,培训老师还会讲授一些饮食保健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康复者了解更多的中国饮食文化

主要教授茶艺基本知识、茶案布置、冲泡程序及操作要领、六大茶类的制作工艺、茶师修养、茶道活动礼仪、茶样及茶具鉴赏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大多数场友都掌握了正确的冲泡方法,每节课都有场友自告奋勇演示操作。通过茶艺培训,场友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品茶而谈能宣泄情感、缓解精神压力,增进人际交往能力,使场友获得心理满足感。场友在泡茶过程中,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度得到很大提高,有效减轻了震颤、情绪紧张、坐立不安等症状,促进了病情恢复。

农场的手工培训以现代康复医学作业治疗的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工艺疗法、工作疗法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此项培训能有效改善康复者双手的运动功能,提高康复者的劳动能力,最大程度地恢复、改善和增强康复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此外,手工培训还具有转移康复者对疾病的注意力、缓解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调整康复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等康复作用。手工培训开展的项目主要包括折纸、剪纸、刻画、毛线画、卷纸画、五谷画、十字绣、立体绣、陶艺、编绳、蛋雕、丝带花、瓦楞纸制作、丝网袜花艺、马赛克器皿制作、餐巾折叠技法培训、超轻黏土工艺等。

陶艺培训深受场友喜欢。课上培训导师指导场友从选材、揉泥等基础学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绝大多数场友已经能自行完成制胚、上釉等工序,个别场友已经开始独立创作。场友们在制作陶艺作品过程中,锻炼了双手灵巧性,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一些场友还携自己的优秀作品参加了全国手工DIY博览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现了风采,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场友的陶艺培训热情。

对精神病康复者来说,书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宣泄方式和抒发途径。农场的书画培训,将书法绘画艺术与康复医学、心理学理论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康复者以艺术表现的形式宣泄情绪、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促进康复者身心健康。同时,书法、绘画培训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书画培训的形式包括欣赏、涂鸦、创作、展示分享、参观交流等。

农场的健康教育课以讲授精神康复相关知识为主,主要介绍各类精神疾病的特点、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手段、病程及预后,以提高场友对疾病的认识。针对精神病康复者长期服药的特点,老师着重讲解常用精神科药物的种类、作用、服药时间、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帮助康复者正确认识药物,坚定其坚持服药的信心。此外,健康教育课还讲授传染病防治、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指导场友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为以后出场就业或复学复课做好心理准备。

国学经典课通过介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让康复者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介绍古圣先贤的经典事例,以古喻今,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等融入其中。授课过程中,培训导师结合经典著作重点讲解与场友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如强调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提倡场友间团结友爱,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等。此外,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传统节日,国学课还开展相应的节庆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让场友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深受场友的喜爱。

精神疾病致病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精神康复也需要从药物康复、心理康复以及社会康复等多方面着手。心理治疗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整合疗法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案咨询、心理干预、团体咨询,并定期开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心理治疗主要解决场友三大类问题:(1)“关系改善类”,如社交关系、父母关系、子女关系、夫妻关系等;(2)“健康咨询类”,如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的了解,病情探讨等;(3)“生活成长类”,如处理对未来生活、就业、工作问题的压力等。心理辅导老师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较好效果。

音乐治疗是广受康复者喜爱的一种治疗方式。农场音乐治疗室配备有多感放松床垫、放松躺椅、音乐枕、无线耳机等多种专业音乐治疗设备。音乐治疗师以不同旋律、节奏、音调和音色的音乐,缓解康复者因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或兴奋不足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音乐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治疗师根据康复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应用。

农场体能训练室配有多种专业运动器材,包括功率自行车跑步机、力量训练器等。指导老师根据康复者的自身情况,为每位康复者量身定制运动处方,并进行科学指导。训练过程中,指导老师依据康复者的即时状况及健身器材显示的各项数据,适时调整训练形式及运动量,力求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适当的体能训练能增加康复者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睡眠状态,缓解精神压力,磨炼意志品质

农场配有球类、体操类、绳类运动器材及场地设施。培训导师根据场友的兴趣爱好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太极拳、太极扇等运动项目培训,鼓励场友闲暇时间积极参加各项运动。规律的体育运动能有效改善康复者的身体素质,转移病态注意力,帮助康复者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棋牌培训作为一个休闲娱乐又益智的课程,深受场友的喜爱。农场棋牌培训开展的项目包括围棋跳棋、军棋、五子棋、飞行棋、中国象棋、麻将、扑克牌等。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棋牌培训能够提高场友的生活质量;作为一种沟通、交友的方式,棋牌培训能够增进场友间的友谊,能够锻炼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培训过程中,康复者沉浸于棋牌的世界,心绪平静,志趣高远,在楚河汉界博弈中提高了专注力,提升了思维能力。

外出购物课的目的是帮助场友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选购自己所需的商品,养成合理用钱的良好习惯。每节课前,外出购物课培训导师根据场友们的需要,精心设计购物路线,为大家提供安全、舒心的购物安排。课程还特别设计了“购物小达人”评选活动,鼓励场友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保洁培训是康复者工作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属职业性劳动训练,清洁范围主要是场内公共区域及饭堂,工作内容包括清洁餐具柜、抹台、扫地、拖地、清理垃圾等。培训过程中,指导老师重点对康复者的劳动技能、工作持久力、时间观念、工作质量及完成情况加以评估与指导,同时注重培训康复者胜任工作的其他行为技能,如安全防护、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交往、遇到矛盾时的分析与处理方法等,为康复者出场就业奠定基础。

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农场还为场友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以“春游·赏花”为主题的户外活动、“节能环保周”活动、“精神卫生日”活动、场友生日会活动等。此外,农场定期组织场友开展文艺表演、歌咏比赛、联谊活动,每天组织场友读书、读报、收看新闻,这些培训安排对丰富场友的康复培训生活,提高其社会参与度,进一步促进其全面康复、回归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农场的不断发展、服务理念的升级以及场友康复需求的变化,农场的康复培训项目也在逐步调整、完善,康复培训形式也日趋系统化、个体化。

“复元”(Recovery)是一个全新的精神康复理念,其目标是“促进精神病康复者的全人健康,达到超脱精神疾病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复元模式由美国等发达国家首先倡导、推行,2010年香港新生精神康复会等康复机构将此模式引入国内,并进行本土化研究及实践。为提高农场的康复服务水平、加速农场发展,2011年下半年,农场引入了“复元”理念。与传统康复模式相比,复元模式不再将恢复常态或符合社会定义作为精神康复的终极目标。复元理念强调以康复者为主导,提倡理解、尊重、平等对待康复者,鼓励康复者积极参与、自主自决、承担责任、克服逆境。复元理念认为,即使病症存在,康复者仍可有尊严、有意义、充满希望地生活,快乐、幸福地度过每一天。复元模式与康复模式的主要区别如下:(www.xing528.com)

可以看出,康复模式注重的是改善康复者的社交、工作及生活状况,而复元模式强调的是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活出有意义的生命。精神疾病致残率较高,许多精神病康复者本身就是残疾人,这就意味着康复者在生理上或社会功能上存在着一些无法代偿、无法恢复的损害与缺失。解决残疾人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帮助他们在残疾的状态下,克服各种困难,重新站起来,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有尊严、有意义地生活。而复元模式理论恰好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从根本上回答了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问题,为精神康复工作指明了方向。

通常情况下,精神病康复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场康复培训,其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提高。

1.康复者的工作能力有所增强。以建场初期的农疗培训为例,大部分康复者入场时都比较懒散,个别场友甚至对农疗等康复培训活动有抵触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大多数场友均能按时参加农疗或其他培训活动,部分场友已基本掌握了工作流程,能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刚入场时,场友李某在农疗课上不愿意动手操作,几周后农疗课导师还未布置任务,李某就能自觉拿起水桶浇水。王某起初参加农疗培训只求速度,质量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他除草、浇水、种花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很好。场友何某培训初期不愿做农疗,经常消极怠工,后来不仅主动去做,还经常指导帮助其他场友。

2.康复者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康复者入场培训后,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康复者邱某来场培训一周后,家属反映其回家比以前勤快了许多,能帮母亲做些洗碗、拖地、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事;康复者钟某入场时,衣着不整,扣子常常扣错,裤子口袋常翻在外面,培训后上述情况已完全消失;康复者赵某入场培训前,在家从来不叠被子,入场培训后其母反映他每次回家都能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场友姚某入场时吃饭将饭菜在桌子上乱丢,现在吃饭后把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

3.康复者的服药自觉性明显提高。大多数康复者初来农场时需要工作人员督促服药,参加培训后均能掌握服药时间及剂量,自觉服药。场友车某母亲讲述,入场前车某在家完全依赖母亲,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作息无规律,晚睡晚起,时常错过服药时间,不能按时服药,经母亲每日多次提醒才可确保正确服药,令母亲感到身心疲惫。入场后他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时作息,增强了时间观念,不仅能自己掌握时间,且某些特殊药物须与抗精神病药间隔半小时服用也能区分清楚。场友孙某入场前知道自己有精神病,需要吃药,但不知道药物作用是什么,也不知道必须每日坚持服用;入场后接受了多种形式的课程和健康教育,明白了相关的药物知识和精神病与药物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现在每天主动准时按量服药。

4.康复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所增强。农场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康复者对精神疾病、药物作用的认识,坚定康复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农场根据精神病康复者的特点,采取讲授、录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定期给场友讲解精神康复相关知识。当讲课内容涉及场友自身病情时,场友们会主动做笔记。场友周某尤其认真,课堂上多次提问,当讲到“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中的“体位性低血压”时,她专心学习其原因、表现症状,并主动为大家示范预防方法,在增强其自信心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康复者身心健康。

5.康复者团结协作意识有所增强,回归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经过一段时间的住场培训,许多场友克服了孤僻退缩的状况,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康复者宋某来农场培训前一直住院治疗,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性格孤僻、离群、不与别人沟通交流,经工作人员心理辅导和帮助,现已能在众人面前大胆开口唱歌、表达自己的意愿,还能够主动读新闻给其他康复者听。康复者罗某病前从事幼教工作,擅长唱歌及电子琴弹奏。入场后,工作人员经常安排她为大家演奏乐曲、讲授乐理知识、教唱《大海啊故乡》《长江之歌》等歌曲,深受其他康复者欢迎。康复者陈某参加农疗等培训积极主动,多次表达了要通过培训自食其力的愿望,目前每周六、周日都坚持到地产中介公司等单位实习,希望能够早日融入社会。

1.康复者基本信息。姓名:小陈。性别:男。年龄:38岁。民族:汉族。学历:大专(成人)。婚姻状况:离异。家庭住址:广州市天河区。诊断:精神分裂症。病程:13年。

2.背景资料。康复者小陈,13年前首次发病,幻视、幻听,思维混乱,时有冲动攻击行为,经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病后,小陈多次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白云区精神病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住院治疗。长期的住院治疗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减退,情感淡漠,自理能力差,缺乏主动性,注意力不集中,日常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减退。小陈来场时刚刚出院不久,与父母及妹妹共同居住。

3.入场评估。小陈入场后,由医护人员、专业社工、培训导师组成的农场评估小组对其进行了全面评估:

(1)精神状况:精神症状稳定,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存在情感淡漠、兴趣下降等阴性症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自知力不全。

(2)身体情况:健康状况良好,无躯体疾病病史;无运动功能障碍;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乙肝、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3)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基本自理,行动自如,能自主进餐、饮水、如厕;刷牙、洗脸、洗衣、洗澡等可自行完成,但自觉性差,需要提醒或督促;服药依从性差,时有自行减药、停药。

(4)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及技能欠缺,缺乏主动性;工作持久性差,缺乏自信,没有耐心;作息时间不规律,工作习惯不佳;有工作愿望,无明确目标。

(5)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沟通,缺乏基本生活礼仪。

(6)其他方面:自伤、自杀、出走等意外事件的风险性低;自愿参加农场康复培训。

4.康复措施:

(1)融入集体生活:小陈入场时,农场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并协助其办理各种入场手续,主动向其介绍农场环境。同时,请培训效果较好的康复者介绍农场有关规章制度、每日的康复培训安排以及参加培训后的变化和感受等,促进场友间相互熟识,帮助小陈尽快融入集体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规律作息时间:培训导师向小陈交代农场的作息制度,耐心讲解适应集体生活及规律作息的好处,每日按时提醒其就寝、起床,帮助小陈逐步调整作息时间。

(3)提高社会功能:提高小陈的社会功能是康复培训的重点。培训导师根据小陈的评估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农疗培训,逐步提高其工作主动性、持久性,锻炼提高其身体素质及工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生活自理方面,培训导师手把手教小陈整理床铺,打扫宿舍卫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其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社交礼仪方面,培训导师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指导小陈早晨起床与场友互致问候,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掌握基本社交礼仪等,一点一滴地提高其交流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小陈积极参加读书、看报、打球、听歌、下棋、健身操等文体活动,转移其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帮助其克服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情趣。

(4)提高服药依从性:心理辅导老师每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并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等,帮助小陈了解常用精神科药物的种类、作用、服药时间、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讲解精神疾病的特点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让其了解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的危害,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5)促进自知力恢复: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集体讲座、个别辅导、观看录像等,循序渐进地向小陈介绍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如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手段、病程及预后等,帮助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促进自知力的恢复。

5.康复培训成效。经过一年余的住场培训,小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妈妈高兴地说:“现在他在家,不仅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可以帮我做些家务,如买菜之类的。整个人开朗多了,作息时间规律了,比原来更关心我了,对将来的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打算。”的确,小陈的进步大家都看在眼里。刚入场时,他个人卫生情况较差,洗脸、刷牙、修面、冲凉等都需要工作人员督促,甚至要手把手来教,农疗时主动性较差,没有耐心,做事虎头蛇尾。现在他不仅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干起活来劲头也特别足,农疗前主动准备农具,农疗过程中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场友。由于表现出色,他被选中协助工作人员管理农场果园区,成为其他场友羡慕的对象。经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小陈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成功就业。出场就业前,陈妈妈主动提出与农场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她说要记住这些给小陈带来改变的好心人,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

近年来,农场在不断完善场内康复培训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农场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社区,跟进在册场友社区生活状况,开展社区康复者及家属调研工作,并主动将农场的精品培训课程送到康复者家门口。仅2017年度,工作人员就走访了26个社区,探访了21户精神残疾人家庭,与13个社区居委、6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同时农场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对社区康复者及家属开展社会支持服务,全年培训精神康复者家属763人次;组织培训导师到广州市区、街、居委等各类精神康复机构举办精品课程培训班,为369人提供了服务。在社区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详细掌握了精神病康复者办理社会保险及享受各项福利政策的情况,及时将最新的残疾人优惠政策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康复者家庭,切实帮助康复者及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通过社区延伸服务,农场将康复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康复者、家庭及精神康复同类机构,受到了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8年度,农场逐步与广州市内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业务联系,深入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精神康复需求,不断拓宽农场康复者招收渠道,通过精神残疾人康复培训轮候,接收社会上更多有需要的康复人群。同时逐步增强宣传力度,提高机构影响力,通过与社区及医疗机构等的多方合作,力争将精神病康复工作上下游资源有效链接,以期搭建起精神病患者从医疗期到康复过渡期并最终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全过程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广大精神病康复者服务。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实践过程中。

农场努力探寻康复者实现就业的渠道,尝试与广州市大型餐饮企业合作,通过“社会适应能力辅导”短期实训模式,推荐有能力、有意愿的康复者到餐饮店实训。农场与家属、企业密切配合,积极帮助康复者完成培训,并鼓励培训效果好的康复者尝试社会就业。从2011年1月起至今,农场已推荐21名康复者进入餐饮店就业;并有多名康复者通过农场就业培训,自主找到用工单位;有3人已经连续工作7年有余。

作为广州市残联直属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农场充分发挥公立机构的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积极承担公立机构的社会责任,着力打造广州市精神康复示范单位和全市精神康复资源中心。2017年度,农场先后与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等多家专业机构合作,聘请了香港及内地不同领域的培训导师近20人,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20余场,内容涵盖了社会工作方法、员工情绪疏导、园艺治疗、团队建设等方面,全市15家康复机构、社工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的从业人员共449人次参加学习。此项培训对提升精神康复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全市精神康复工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018年,农场进一步扩展培训对象范围,将本市部分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纳入其中,希望通过交流、培训与社区居委、家综、精综、社工机构及医疗机构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全市精神健康促进工作。下一步,农场将积极开展精神康复学术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康复者电子档案,逐步推动“互联网+残疾人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建立,让更多康复者享受智慧城市资源,为将农场打造成为广州市精神康复资源中心做出更大的努力。

(葛红颖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