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流程

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流程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流程进行了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接待服务→签订协议→制定个别化服务方案→提供服务→转介服务。本节在《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对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服务流程进行细化。托养服务机构应与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及其监护人签订具有法律效力、权责明晰的托养服务协议。托养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和管理残疾人的个人信息,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并按照协议提供相应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基本流程

规范的流程可以实现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消除随意性、不确定性,从而使服务更可控。《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流程进行了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接待服务→签订协议→制定个别化服务方案→提供服务→转介服务。本节在《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对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服务流程进行细化。

(一)接待服务:接到残疾人或其监护人申请后,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及职务,介绍机构的基本情况,详细登记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残疾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婚姻状况、身份证号、户口地址、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残疾类型、残疾等级、残疾证号等,认真核对申请人的户口本、身份证、残疾人证、病例资料、体检证明等相关资料。

(二)初始评估:工作人员在了解申请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开展访谈并进行初始评估。初始评估的目的是评估申请人的托养适宜性,确定申请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具体内容包括:结合申请人基本信息了解其申请托养服务的原因,审阅其残疾类别和等级证明、专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和体检报告,了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需求和愿望等。对有精神病史的申请人,应确定其病情稳定并适宜从专业医疗机构转介至托养服务机构,需有专业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初始评估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帮助申请人明确托养服务的目标,并简要介绍本机构的托养服务内容,便于申请人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服务,同时与申请人商定功能评估的时间,并尽量邀请其监护人或主要照顾人共同参加。

托养服务机构应与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及其监护人签订具有法律效力、权责明晰的托养服务协议。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托养服务机构也可与获得法律授权的人员或机构签订托养服务协议。签订协议前,机构应通过有效途径帮助残疾人及其监护人充分了解协议内容,理解协议各项条款。托养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和管理残疾人的个人信息,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并按照协议提供相应服务。托养服务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明确规定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服务时间、收费退费、民事责任和投诉处理程序等必要事项;

(二)包括风险告知内容,显著提示服务对象或其监护人相关风险,如托养期间突发躯体疾病、意外损伤、自伤、自杀、伤人、出走等突发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及双方的责任义务等;

(三)就保险事项进行约定,有条件的机构可为服务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有条件的个人或机构还可以购买大病险等其他险种;

(四)其他双方约定内容。

通常情况下,服务对象入住托养机构满一年,机构应对其进行一次托养适宜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续约,协议一般每年一签。

功能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服务对象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托养服务目标,制定托养服务方案,选择适宜的干预措施。参与功能评估的托养机构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治疗师、护士、教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应会和服务对象及其监护人或亲友等共同进行评估。首次功能评估非常重要,它代表了残疾人进入托养服务之前的基本情况(即托养服务的基线),将作为以后评价的基准线,用来评估托养服务成效。功能评估要结合托养服务对象的具体环境进行观察、记录,也可以安排相应的情景,激发出相应的活动进行观察。功能评估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残疾与健康状况评估。包括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是否为多重残疾、疾病及健康状况、独立活动能力、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能力、使用辅助器具情况、服药情况、有无传染性疾病、有无过敏史等。

2.护理需求评估。托养服务对象有无褥疮、皮肤溃疡等皮肤问题,有无吞咽困难等进食问题,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降压、降糖类药物,有无大小便失禁、遗尿、遗便等排泄控制问题,有无癫痫发作史及发作频率、严重程度,是否长期卧床或完全依赖他人照顾,是否需要吸氧等特别护理照顾等。

3.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托养服务对象洗脸、刷牙、洗澡、修面等个人卫生习惯,室内卫生和整理床铺情况,是否能自主进餐,二便料理情况,梳洗打扮及衣着整洁情况,作息时间是否有规律等。

4.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包括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关心和兴趣情况等。生活能力,如合理用钱、饮食安排、及时增减衣物、空闲时间的利用、对自身健康的关心、服药依从性、户外活动、时间观念等;社交能力,如集体活动情况、交往程度、语言交流、互相帮助、礼貌情况等;关心和兴趣,如看电视或书报、知道国家重要人物、知道最近重要消息、关心亲人、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安排、对文体活动的兴趣等。

5.工作(职业)能力评估。包括托养服务对象基本能力、职业人格、职业适应能力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如评估托养服务对象的体能、协调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工作的主动性、持久性、合作性,工作质量、完成定量情况、工作的复杂程度、对工作学习的态度;是否按时到岗,衣着及个人卫生,工间休息时间的利用,是否听从指挥、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情况,对批评和表扬的态度,是否能帮助同事或寻求帮助,与上级、同事、顾客或其他人员的关系;掌握何种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水平等。

6.行为问题评估。包括攻击行为、自我伤害行为、破坏行为及其他行为问题。攻击行为,如用拳猛击他人、掌掴他人、推撞他人、踢人、抓人、咬人、用武器攻击人、扼人喉咙等;自我伤害行为,如拳击或掌掴自己、咬自己、撞头、用工具割插自己;破坏行为,如用击打、撕扯、切割、投掷、烧毁、图污或抓刮等方法导致家具家居装置、建筑物、车辆等损毁;其他行为问题,如在公众地方暴露自己、自慰、滋扰他人等不恰当性行为,尖叫、发出喧闹声、用口水或粪便涂污等厌恶行为,摇晃身体、重复翻动手掌、弹手指、踱来踱去、持续奔跑等重复行为等。

7.家人或照料者应对能力评估。包括监护人或照料者的基本情况,残疾人人际关系状况,重点评估照料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及相关危险因素。如照料者年龄已达到60岁或以上,照料者健康转差或长期患病,照料者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或严重精神病患者,照料者出现情绪困扰(如长期沮丧或抑郁),照料者同时照顾其他患有残疾或长期病患的家庭成员,照料者须长时间工作且无能力安排其他照料者照顾托养服务对象,托养服务对象无法与家人及亲友联系,亦无人可提供所需照顾,托养服务对象为街道监护之个案,无家人或亲友可提供所需照顾等。

托养服务机构根据功能评估的结果为托养服务对象制订个别化托养服务方案。方案包括一年左右的托养服务目标(长期目标)及季度、月、周、日目标(短期目标)等。长期托养服务方案应客观全面,短期托养服务方案要详细、具体、可操作,如具体说明在日常一周里,托养服务对象最有可能参与的环境与活动,提供服务的形式与强度以及由谁来提供服务等。制订托养服务对象个别化托养服务计划需要残疾人本人,了解残疾人期望和目标的家属、朋友、支持者团队以及托养机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生活经验与目标,尊重残疾人本人的意愿,确保残疾人拥有掌握和控制整个计划制订与实施过程的权利。

托养服务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将托养服务的实际效果与服务计划期望成果做比较,找出实际成果与期望结果之间的差距,分析判断为何导致这种差距,阻碍在哪里,并及时提出改进计划和措施。此外,在托养服务方案实施过程中,服务对象个人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因此计划团队要针对这些变化定期与残疾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随时调整个别化托养服务计划。个别化托养服务方案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1.服务对象的兴趣喜好、优势、特长;

2.评估结果显示服务对象需要接受服务的领域与活动;

3.服务对象最可能参与的环境与活动;

4.针对被界定的服务需求提供明确的有特色的托养服务;

5.服务对象可用的各类资源;

6.其他利于服务对象能力提高的有效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应依据个别化服务方案为残疾人提供服务,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训练计划,定期评估功能情况,适时调整服务方案,做好服务记录并存档。

生活照料和护理主要指为托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护理以及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具体包括:

1.为有需要的托养服务对象提供起床、进食、穿脱衣服、洗澡、如厕、身体移动等基本照料和护理服务;协助托养服务对象保持个人卫生;为特殊托养服务对象提供特殊护理服务,如为长期卧床者定期翻身、更换姿势、清洁皮肤等服务。

2.为集中托养及其他有需要的托养服务对象提供膳食、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服务,做好环境卫生工作。

3.提供健康生活所需的其他基本服务,如定期组织健康体检,服药管理,危险征兆的观察及应急处理,患病时必要的医疗服务或转介服务,普及自我保健、自我护理知识的健康宣教活动等。

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对每个人的独立生活非常重要,也是每个人从事学习、生产劳动或娱乐体育活动的基础。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是针对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较差的残疾人,在其能力范围内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训练服务。其训练内容不仅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还包括家务活动训练,因此服务内容因残疾人日常生活能力丧失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其内容主要包括:

1.洗漱能力训练。训练洗脸、洗手、洗澡、刷牙、漱口等方面的自理能力。

2.穿脱衣服能力训练。训练穿脱衣服、鞋袜等方面的能力。

3.进食能力训练。主要训练使用各种餐具的能力,如使用筷子或勺子、端碗、送食物进口等。

4.移动能力训练。身体移动是指将身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产生位置变化的活动,主要包括上下床、室内走动及在床、椅、轮椅厕所、浴室之间的转移。

5.家务劳动训练。在模拟家庭环境中协助残疾人学习做饭、整理床铺、洗衣服、打扫卫生、拣择蔬菜等简单家务活动。

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集保健、预防、康复于一体的积极康复措施,是以徒手或利用器械进行的全身或局部的运动,旨在达到改善功能的目的。运动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代谢能力和改善心肺功能,维持恢复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并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和发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并为增强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奠定基础。集体性的运动锻炼还可以增加残疾人在集体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运动功能训练主要包括:

1.开展科学规范的运动功能评估,合理制定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案。根据各类残疾人功能障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确定适宜的运动量

2.为残疾人提供规范的运动训练服务。托养服务机构应按照残疾人的情况和运动安全守则协助及指导训练,包括指导使用矫形器和训练器具。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除了需要劳动和职业技能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如表达自己的能力、理解和沟通能力、与人相处和社会交往能力、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可统称为社会适应能力,它表明了一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就是通过心理和行为辅导、信息沟通方式辅导、社交和休闲生活辅导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服务,帮助残疾人了解、熟悉社会场景,克服或缓解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逐渐掌握社会生活基本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1.心理和行为辅导。通过心理咨询、行为辅导和提供情感交流的机会,使残疾人接纳自己并逐渐适应,帮助他们改变不良情绪、不良适应性行为和消极倾向,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

2.信息沟通方式辅导。包括指导残疾人通过适当方式与家人、朋友、社会保持联系;通过大众媒介知晓社会新闻了解时代发展;以适当方式为残疾人普及简单化的礼仪知识、两性知识等基本社会行为准则和常识等。

3.社交和休闲生活辅导。包括指导残疾人在模拟简单社会场景中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教育培训、图书阅览、上网和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等服务;开展适宜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适宜的残疾人提供参与真实社会生活的机会,组织参加在可控范围内举行的社区活动等。

职业康复是为残疾人恢复或重建职业技能、谋求或维持适当职业的过程,目的是使残疾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职业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托养机构应根据残疾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其身体和心理条件状况的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服务,为其提供自愿参与简单生产劳动的机会。具体服务包括:

1.开展与托养服务残疾人状况相适应的劳动技能训练。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业的劳动技能培训课程,组织简单生产活动,开发残疾人的职业能力。

2.庇护性就业服务。开设庇护工场等使部分残疾人实现庇护性就业。

3.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定、职业康复训练、职业介绍等服务,使条件适宜的残疾人实现社会性就业。

转介服务在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多部门、跨专业、综合性、社会化特点,使得转介服务成为托养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应根据所签协议和托养服务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在定期评估托养服务残疾人身心功能基础上,提供其所需的转介服务。

1.对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可转介至适宜的工作场所,帮助实现社会就业或辅助性就业;

2.对有学习能力及意愿的残疾人,可转介至适合的教育机构,使其继续完成学业;

3.对托养服务需求发生变化的残疾人,或残疾人本人、家属主动要求的,可转介至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工疗站等其他残疾人社会服务机构或社区康复服务机构;

4.经评估有医疗服务需求的托养对象,应转介至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适当休养,如精神残疾人疾病复发等;

5.其他符合托养服务残疾人需求的各类转介服务。

【案例:广州市康宁农场托养服务】(www.xing528.com)

广州市康宁农场(以下简称“农场”)是广州市残联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精神病人康复过渡期的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生活与劳动技能训练工作。农场以寄宿托养(康复者周一至周五住场培训)的形式,为各类精神病康复者提供综合性的托养服务。现以小李(化名)接受服务的情况为例做一介绍。

一、接待及评估

精神残疾人小李在母亲(小李的监护人)的陪同下来农场申请服务,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务和农场的基本情况,协助小李填写了申请人基本情况登记表,详细记录小李的个人信息,核对小李的户口本、身份证、残疾人证、病例资料、体检证明等相关资料,并对小李进行了访谈及初步评估。

(一)登记基本信息。姓名:小李。性别:男。年龄:36岁。民族:汉族学历:大专。婚姻状况:未婚。残疾类型:精神残疾。残疾等级:三级。户口所在地:广州市天河区。家庭住址:广州市天河区。诊断:精神分裂症。病程:8年。

(二)初步访谈。小李不满10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一人将其抚养成人。8年前,遭遇情感挫折的小李,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工作心不在焉。起初大家并未在意,后来发现小李常常旷工,不时自语自笑,无故骂人,还常说有人要谋害他。母亲赶紧带他去了医院,医院确诊小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从此,小李失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高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不堪重负。年事已高的母亲一直靠做保姆的收入维持家用,因此能找到一份工作是小李病情稳定后最大的心愿。之前小李也曾找过几次工作,但由于工作耐力差,作息时间不规律,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不足,求职之路频频亮起红灯。同时,由于未能坚持服药,几次出现病情反复,加重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三)入场评估。经评估,小李的年龄、残疾类型、户口及居住地等均符合入场条件;专科医院证明及体检结果显示小李目前病情稳定,无暴力伤人、自伤自杀等危险行为,无躯体疾病,适合参加康复培训。小李本人及监护人在详细了解了农场服务内容及方式后,也表示愿意来场参加培训。农场评估小组经讨论决定,同意接收小李入场培训。工作人员及时将评估结果告知小李及其监护人,并与之约定功能评估的时间。

二、签订协议

(一)试培训期协议:入场评估后,农场与其签订了康复者试培训期协议。

1.协议明确了试培训期的起止日期,共两周、10个工作日;

2.试培训期内,小李及其监护人可随时通知农场退出服务,农场亦可视情况转介,即任一方认为不适合农场康复,即可终止服务;

3.试培训期满后,经双方同意小李继续留场培训,其监护人应按规定来场签订广州市康宁农场培训知情同意书,否则视为自动放弃培训资格;

4.农场进行风险告知,双方约定涉及民事责任等相关问题,如托养服务期间托养服务对象突发疾病、病情复发,或出现意外损伤、自伤、自杀、伤人、出走等情况的处理方式及双方的责任义务等;

5.试培训期小李及家属应遵守农场各项规定,如按要求带备药品、禁携危险品回场等。

(二)服务相关约定:农场在充分了解小李个人情况并征求其本人及家属意见的基础上,与其签订了托养服务相关协议。

1.广州市康宁农场康复者接送情况确认书:明确了小李每周回场、离场的方式,是否乘坐农场交通车,乘车站点,是否需要家人接送以及在此期间的安全责任等。

2.影像公开同意书:确认小李在广州市康宁农场培训期间同意参加拍摄个人或集体照,同意进行录音、录像等。此类影像资料不得作为营利用途,可用于农场教学、科研及主流媒体宣传等。

3.康复者服药情况家属告知书:监护人准确提供小李每日所服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时间等,确保小李服药安全。

4.康复者特殊情况家属告知书:了解康复者是否有特殊病史、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不良嗜好等特殊情况。

(三)托养服务协议:试培训期间小李对农场服务适应良好,试培训期结束后,农场与小李及监护人签署了正式的托养服务协议,内容包括:

1.托养服务残疾人及期限。明确小李为农场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期为一年。

2.托养服务约定。明确农场的服务宗旨、业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流程、收费退费以及民事责任和投诉处理程序等。

3.纪律要求与责任义务。如应遵守农场各项规章制度;家属应按要求为康复者带备药品,如实告知其躯体疾病及其他特殊情况,与康复者及农场共同讨论、制定各阶段托养计划并配合实施,给予康复者支持及关爱,及时反馈康复者状况等。

4.风险告知。显著提示相关风险,并就保险事项进行约定。

5.填写说明。培训知情同意书必须由监护人本人填写,且应准确无误,如有变动立即通知农场,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与康复者住场期间有关的责任,由监护人负全责。

三、制定个别化服务方案

签订服务协议后,农场对小李进行了功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制订了个别化托养服务方案。

(一)功能评估

1.残疾与健康状况评估:小李为精神残疾三级,疾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目前精神症状稳定,阳性症状基本消失,存在情感淡漠、兴趣下降等阴性症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自知力不全;康复者健康状况良好,无乙肝、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无运动功能障碍,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护理需求评估:康复者无吞咽困难等进食问题,无大小便失禁、遗尿、遗便等排泄控制问题,无癫痫发作史,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无特别护理需求。

3.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小李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洗脸、刷牙、洗澡、修面等均能自主完成,服药依从性较差,有自行减药停药现象,作息时间不规律。

4.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小李生活能力较好,能主动做家务,关心亲人;兴趣减退,很少看电视或书报,对近期重要消息不甚了解;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及文娱活动;社交能力缺乏,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安排有一定的打算。

5.工作(职业)能力评估:小李的协调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良好;工作持久性、主动性差,缺乏工作能力;工作习惯不佳,作息时间不规律常常不能准时到岗;工作中不知如何与上级、同事等交流沟通,很少帮助同事或寻求帮助,缺乏自信。

6.行为问题评估:无攻击行为、无自我伤害行为、无破坏行为及其他行为问题。

7.家人或照料者应对能力评估:小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其监护人及主要照顾者,母亲对小李非常关心,母子关系融洽;但母亲年事渐高,收入较低,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二)服务方案

经评估,小李的优势方面主要为:病情相对稳定,残疾程度较轻,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正常参加各项服务培训;个人卫生状况良好,生活能够自理;有参加农场康复培训的主观意愿,对未来生活有打算,希望康复后能找到工作自食其力;有家庭支持网络,母亲对其非常关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作息时间不规律,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服药依从性差,常常自行停药,导致疾病复发;社交能力较差,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沟通,缺乏自信;有工作意愿,但工作持久性、主动性差,工作能力欠缺,工作习惯不佳。

根据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小李及其家人的意见后,农场为小李制定了个别化的服务方案,包括长期托养服务方案及短期服务计划。长期托养服务方案的目标为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活照顾、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等,综合提升小李的社会功能,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短期服务计划以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小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主,包括调整作息时间、提高服药依从性、提高社交能力、提升工作能力、培养良好工作习惯等。

小李周—周服务计划

续表

1.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小李入场时,工作人员耐心热情,帮助其安排宿舍、床位、床头柜、衣柜、药柜,带其领取胸卡、饭卡,讲解药柜、饭卡的使用方法,主动介绍农场环境,使其感受到温暖。同时,组织欢迎会、小组活动等,使新老康复者相互认识,帮助小李消除陌生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请培训效果较好的康复者介绍农场有关规章制度、每日的康复培训安排以及参加培训后的变化和感受等,协助小李了解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规律作息时间:入场前,小李作息时间很不规律,有时甚至凌晨一点多才睡觉,次日中午才起床,因此调整小李作息时间、保证其能正常参加各项康复培训是入场适应的主要内容。工作人员每日按时提醒小李起床及就寝,起初小李有抵触情绪,培训老师没有指责、批评,而是表示理解,予以安慰,为其讲解适应集体生活及规律作息的好处,鼓励小李克服困难尝试改变。同时,培训老师与小李妈妈沟通,保证周末及节假日在家期间作息时间与农场一致,家场联动,共同帮助小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小李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培训老师充分发挥小李这方面的优势,选他做生活自理小组长,负责教大家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宿舍卫生等。小李非常开心,不仅自己的卫生状况越来越好,也更愿意帮助其他场友了。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小李多次被评为优秀小组长,这更增强了小李的自我价值感及自信心。

2.提高服药依从性:规律、正确地服用精神科药物是康复者们保持病情稳定、保证康复培训顺利进行的前提。入场前,小李服药很不规律,时常自行减药停药,多次导致疾病复发。入场后,培训老师每日按时提醒,并关注其服药的种类、数量等,确保小李按医嘱服药。同时培训老师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帮助小李了解常用精神科药物的种类、作用、服药时间、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讲解精神疾病的特点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让其了解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的危害,逐步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小李入场前很少参加体育运动,来场后按照农场的培训安排,小李每天参加早操及饭后散步等集体运动。同时工作人员根据小李的兴趣特点,为其安排了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每天上下午固定时段参加体育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李的球技有了显著提高,多次代表农场参加各类友谊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心理和行为辅导: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康复者,尽管病情已经得到控制,但仍存在许多心理困扰,思想顾虑多,压力大,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知如何应对,时常处于焦虑、悲观、失望的情绪之中。为及时掌握小李的心理状况,培训老师经常与小李聊天交流,以个别心理辅导与集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小李了解心理应激的应对方式,如选择性忽视、选择性重视、改变愿望满足方式、降低自己的理想愿望等,使其逐步学会自我调节,从容应对各种生活事件。

2.社交礼仪训练:培训老师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一点一滴提高其社交能力。如早晨起床怎样与场友相互问候,与人交谈时目光如何接触,农疗培训时怎样与其他场友配合,遇到困难时如何请求帮助等。同时通过观看录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小李掌握各种生活场景中的礼仪规范,并逐步扩展至遵守公共秩序及工作纪律。每周末老师都会布置相关内容的家庭作业,帮助其将所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

3.健康生活指导:为帮助康复者及时了解信息资讯,农场每天组织场友读书读报、收听收看新闻节目;每天组织场友打球、下棋、听歌、健身等,培养其良好生活情趣;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组织场友参加各类文艺表演,激发场友的生命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新春联欢会上,小李以出色的主持和精彩的演唱赢得了场友、家属及员工们的热烈掌声。

1.劳动技能训练:为提升小李的劳动技能,培训老师有针对性地为其安排了农疗、手工制作等培训课程。每天上午培训老师带领小李参加农疗培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小李身心舒畅。通过锄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育苗、采收、修剪果树,小李在农疗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方法,提升了劳动技能,也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工作适应性。手工培训可有效改善手的运动功能,增强康复者的生活及工作能力。小李先后参加了陶艺、编绳、超轻黏土制作等手工培训项目,对提高其工作持久性及操作能力均有较大帮助。

2.职业人格培养: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听从命令、服从安排、守时、遵守规章制度,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能够自我管理,对职业忠诚等,这是康复者获得并维持一份工作的基础。通过此项培训,小李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此外,培训老师根据小李的实际情况,将职业康复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他康复培训活动之中,使各项培训有机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小李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使其有了参加工作的可能;通过生活自理培训,调整其作息时间,保证其工作时能按时到岗;通过社交礼仪培训,提高其沟通表达能力,使其能与他人顺畅交往、合作互助;通过心理辅导,化解其心理困扰,增强其独立生活回归社会的信心。

一年后的一天上午,小李和妈妈喜气洋洋地来到广州市康宁农场。经过不懈努力,小李在一家超市找到了工作。由于工作努力认真,又常常热心帮助他人,小李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也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认可。试用期结束后,单位与小李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说起儿子的变化,小李的妈妈不禁热泪盈眶,这是激动的泪水、欣慰的泪水、幸福的泪水。

(葛红颖撰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