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综述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制造业;从选取的研究对象来看,西方国家产业集聚现象已经大量存在;从集聚程度来看,传统的非高技术产业表现出更强的集聚性。Davis和Weinstein在对日本40个地区的工业部门研究后发现,“市场规模效应”是日本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决定因素。

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关键在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持续竞争力,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综观国内外产业集聚的相关实证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实证研究基本集中在三类主题上:第一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的存在性检验,即检验产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是否存在,什么样的产业存在集聚趋势以及集聚的速度;第二类是产业集聚形成机制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第三类是集聚经济的存在性检验,即检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否能提高生产效率[43]

(一)产业集聚的存在性检验

检验产业集聚的存在性一般都通过设计统计指标,基于所能获得的数据资料计算统计指标值,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测度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分布不均匀程度的统计指标非常多,如,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

1.采用基尼系数指标

Krugman通过计算美国各州106个三位数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来测度各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同时利用各行业市场份额和就业结构指标,分析美国制造业的专门化程度,结果发现许多行业都有区域集聚特点,并且集聚程度较高,而且集聚程度高的行业不仅仅是人们固有观念中的一些高科技产业(High-Tech Industries),一些传统的低技术行业更倾向于在少数地方集聚;Brüthart利用职工就业人数数据,通过计算区位基尼系数的变化,分析了欧盟国家1980年至1990年间的18个二位数行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结果表明:18个二位数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地区集中度上升了(基尼系数上升了0.21个百分点)。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多数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服装业、皮革业等,也有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如汽车工业化学工业;另外,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研究起始年份是最分散的,而技术密集型行业是高度集中的,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中度上升了而有一些行业的集中度却下降了。Amiti通过计算和分析1968年~1995年5个欧盟国家65个工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的变化,也得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发现在这期间欧盟国家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整体上升了,并且这种上升趋势在80年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2.采用EG指数

Devereux,Griffith和Simpson运用Ellison和Glaser的EG指标体系分析了英国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英国大部分制造业都存在很强的集聚倾向。这与Krugman的结论类似,在英国大多数集聚性强的产业也不是高技术产业(High-Tech Industries),而是相对低技术的产业(Low-Tech Industries),如纺织业、皮革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的集聚程度都处于前列,而化学工业、电子通信产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的集聚程度都比较低;Dumais、Ellison和Glaser运用更复杂和科学的集聚统计指标EG指数,测度美国1972年到1992年的制造业集聚水平,结果发现,这20年间美国制造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其中1972年~1982年期间制造业的总体集聚水平比较稳定,之后的10年,总体集聚水平则下降,EG指数下降了约10%。

3.采用其它指标

Duranton and Overman则是通过建立模型,构造了满足产业集聚测度的众多要求的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并利用英国详尽的四位数产业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52%的四位数产业有显著的集聚趋势;通常的产业集聚都发生在0~5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各产业之间集聚程度非常不平衡;同一产业的企业有相同的集聚模式。

从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制造业;从选取的研究对象来看,西方国家产业集聚现象已经大量存在;从集聚程度来看,传统的非高技术产业表现出更强的集聚性。

(二)产业集聚形成机制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马歇尔的产业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波特的竞争理论,都从理论角度研究了有关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而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通过实证研究,来寻找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等,现将实证研究结果概括总结如下[44]

1.自然资源优势与劳动投入

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产业资源利用强度是产业地理集中的原因之一。Kim研究了美国1860年~1987年之间的产业地理集中趋势,发现自然资源投入与产业区位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Kim还发现了资源禀赋可解释美国各州特定产业的就业规模;在对美国都市区的企业集中问题研究时,Kim等发现企业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性、劳动投入强度、专业人员比重以及低技能工人成本比重等与企业集中指数正相关。最为全面的是,Ellison和Glaseser采用了16个变量反映自然资源、劳动力投入和交通成本来解释美国四位数制造业各州的就业比重,发现6个反映资源投入成本的变量都高度显著,如耗电、天然气、耗煤、农业投入以及木材投入等。劳动力成本占增加值的比重、劳动力技能或受教育程度、工会组织程度等都显著影响制造业地理集中。最后认为资源优势可以解释20%左右的产业集聚。(www.xing528.com)

2.市场需求与市场潜力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本地市场规模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假设,认为企业都集中在市场通达性好的区域。Davis和Weinstein用严谨的计量分析来检验基于收益递增假设上的“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没有运输成本的新古典模型中,工业区位完全由要素禀赋决定,且与需求空间分布无关。而在存在运输成本的新古典模型中,某个地区对某种产品的大量需求会吸引该产品在当地的生产,因此生产与需求正相关。Davis和Weinstein在对日本40个地区的工业部门研究后发现,“市场规模效应”是日本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决定因素。Haaland等发现市场规模与欧洲制造业地理集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Brulhart也发现欧洲产业集中都位于市场潜力大的区域。

3.内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厂商只有集中大规模的生产,才能降低平均成本,增强竞争力,从而导致规模效益递增的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Brulhart发现1980年~1990年间欧洲18个产业中有14个产业在空间上更为集中,内部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尤为明显;Kim等的研究发现美国的企业平均规模与产业地理集中度显著正相关;Holmes和Stevens专门就这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很强的实证证据:位于产业高度集聚区域的企业的平均规模显著大于其余区域的企业的平均规模,尤其是制造业部门;Lafourcade和Mion则检验了印度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否依赖于企业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在空间上更为集中,并且小规模企业更倾向于坐落于产业集聚区域的邻近地区。

4.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源于知识外溢、投入共享、劳动力蓄水池和共享基础设施等,从而促进产业集聚。Audretsch和Feldman分析了行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并发现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的创新活动更多,从而支持了行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果;Holmes发现了投入共享和行业集聚的正相关关系;Rosenthal和Strange则综合了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方面,对行业集聚的微观经济基础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性、投入使用强度、劳动力专业化程度、交通成本、自然禀赋优势等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产业在不同级别空间区域的集聚。具体说来,就是劳动力外部性促进了产业在各个不同级别空间区域的集聚,知识外溢只在小范围的空间区域内起作用,而与运输成本相关的要素,如制造业产品投入、自然资源投入、产品的保鲜性则在大空间范围上促进了产业集聚;此外,Amiti发现,在欧洲产业中间投入强度与其地理集中程度成正相关;Haaland等分析来自于同一产业的投入比值越高,该产业在空间上越集中,说明产业内部联系能够促进产业集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5.对外开放

当我们考虑经济开放和国外市场的存在,情况就变得更为复杂。部分实证文献探讨了对外贸易对国内产业布局的影响。较有代表性的是Hanson针对北美贸易自由化对墨西哥国内产业的影响研究。他发现贸易自由化导致以墨西哥城为中心的工业带衰落,而新工业集聚带出现在墨西哥北部的美墨边界附近地区。同样的研究还包括Krugman和Livas Elizondo。

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制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多,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每项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相关的集聚理论,但是不同国家的数据样本检验结果有所不同,总体上说,劳动蓄水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比较显著,自然资源也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知识溢出在不同的地理单元上作用强度不同,市场规模、需求、企业规模等对产业集聚都有一定影响,只是在区分产业、地区时各自发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集聚经济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聚是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态,产业集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效应一般被称为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cs)。集聚经济意味着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对集聚区内的企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集聚经济的实质是外部经济。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学者们(Shefer,1973;Sveikauskas,1975)就己经开始从计量角度对外部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们将表征外部性的变量—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纳入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算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产出弹性。虽然早期的研究在理论框架上尚不成熟,但均发现产业规模或城市规模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如Nakamura利用日本的二位数制造业数据估算地方化和城市化对生产率的相对作用,测算出的地方化经济生产率弹性为0.045,城市化经济生产率弹性为0.034,即产业规模扩大一倍会使生产率提高4.5%,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会使生产率提高3.4%。Henderson利用美国和巴西的数据研究地方化和城市化对生产率的相对作用时,没有发现城市化经济对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只发现地方化经济对生产率有促进作用;Maliranta调查分析了芬兰制造业中的高生产效率工厂(芬兰南部的工厂比东部和北部的工厂具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获得了专业化经济和地理区位相关的证据,得出集中发展特定产业对区域和产业水平有利的结论;Capello用生产函数方法对意大利米兰的一组高科技企业样本进行有关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对企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地方化经济比城市化经济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并且地方化经济对小企业有正的作用,而城市化经济对大企业会更有利;Kirsi Mukkala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芬兰木材、纸张和纸浆制造业、金属制品电器机械和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估计,得出了产业集聚经济存在的结果,企业平均规模小的区域要比企业平均规模大的区域从产业专门化中的受益大;Forni和Paba、Desmet和Fafchamps进行类似研究所得的结论也认为,对于大部分制造业产业而言,地方化和城市化经济都会促进生产率增长。此外,一些采用其他方法度量聚集经济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Braunerhjelm和Borgman运用瑞典1975年~1999年的数据检验了聚集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以EG指数度量的聚集经济与劳动生产率显著正相关。Brulhart和Mathys在对Ciccone和Hall模型进行动态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方法估计了欧洲各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集聚与生产率增长之间呈现长期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聚集效应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

基于不同国家,不同时间的数据样本检验结果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来说,上述实证检验结果能够证实制造业存在着集聚经济;地方化经济及城市化经济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或生产成本的节约;门类不同的行业(如重工业轻工业)和规模不同的企业,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程度不同,重工业更能体现出地方化经济,小企业要比大企业更能在地方化经济中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