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区域间经济失衡与产业集聚问题的文献综述

中国区域间经济失衡与产业集聚问题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区域间经济的失衡与产业向东部地区集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从公共支出、公共服务结构优化对产业增长效应的影响、公共支出引导劳动力要素流动、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收敛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这三个层次进行研究,本章余下部分的文献综述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将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与评述。

中国区域间经济失衡与产业集聚问题的文献综述

马歇尔(1890)在其著作中提出,规模效应、知识的外溢以及共享中间投入品这三个方面是产业集聚的原因。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发展政策导致东部沿海区域最早形成了工业集聚,同时也出现区域间收入差距急速扩大的现象。至此之后,中国的经济学者从多个方面推进关于地区经济失衡的研究。魏后凯(1997)指出,正是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政策,使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等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入,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进一步吸引了优质要素流入,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中国区域间经济的失衡与产业向东部地区集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5年之间地区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集中率不变时的结构效应;而1995年后,是由集聚效应与第二产业结构效应共同导致的地区差距的变动(范剑勇等,2002)。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东部城市的涌入会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两极分化效应,加剧地区差距的扩大(范剑勇、王立军与沈林洁,2004)。因此,中国地区间产业分布严重失衡首先主要体现在工业部门,并且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劳动力流动从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新古典经济理论指出,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促进地区经济收敛,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所阐述的经济收敛现象并没有出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在2006年以前,虽然出现大规模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但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经济失衡仍然严重。

陆铭与陈钊(2004)指出,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引致社会的动荡。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经济学者对地区收入差距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政策更加关注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当然,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当地区要素与资源禀赋不适于发展制造业时,势必要与其他地区在这一产业上拉开差距。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属于可贸易部门的制造业出现了行业内迁的现象(曲玥、蔡昉和张晓波,2013),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说明发达地区已经逐渐失去低成本劳动力要素、较低的土地价格等优势,而这正是中西部地区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本书从公共支出、公共服务结构优化对产业增长效应的影响、公共支出引导劳动力要素流动、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收敛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这三个层次进行研究,本章余下部分的文献综述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将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与评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