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理论探究与文献综述,

相关理论探究与文献综述,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股权激励与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就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且其另有研究指出中国的确存在高管借股票期权激励谋私的现象。非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会成为经营者的委托人,赋予经营者经营权,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相对明了。但国有企业由于在治理中夹杂着国家政府与公民的一条多级授权链,故而存在着多级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较复杂,因此监督管理在国企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理论探究与文献综述,

关于股权激励与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就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一)股权激励动机

以往的文献对股权激励的动机进行过多角度的探讨分析。Yermark(1995)指出了政府监管在公司股权激励的决策上起到引导和推动效果,研究发现,监管行业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不强。关于中国市场股权激励的实施方面,刘凤伟等(2007)指出了中国政策背景下公司激励行为的特征,提供了政府干预对企业决策影响的证据。吕长江等(2011)指出股权结构集中是中国上市公司的普通特征,有利于高层对企业的监督调动。并且其另有研究(2009)指出中国的确存在高管借股票期权激励谋私的现象。因此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管理者激励的动机。

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特征对股权激励动机选择的影响方面,Chouro等(2008)就高管持股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股权激励与治理结构为替代关系。JensenandMeckling(1976)指出公司规模的扩大会增加监督难度。Tzioumis(2007)提出高离职率会促使公司进行股权激励。Lewellen等(1987)也指出高管年龄也会对股权激励动机产生影响,年龄越高,动机越大,并伴随着高管的短视行为。Smith,Watts(1982)在研究中指出部分公司的股权激励政策是出于高管节省税收的动因。

(二)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1.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有关论

股权激励制度最早被应用于以技术为主导的科技类相关企业。Fox,Anderson指出美国硅谷的大批IT企业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技术精英团队来达到行业标准,而股权激励的存在给企业提供了一条吸引人才的道路,进而影响到企业绩效。NorfsingerJR(2015)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前后进行比较,从业绩影响的研究中得出股权激励可有效提高企业净资产增长率。Sok-Hyon(2013)也通过研究验证了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Bliss&Rosen(2014)从多家企业并购现象入手,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相关性,进而提升企业价值,谋求企业发展。谢远生(2010)对于2006-2008年国内的股权激励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证明了基于绩效股票模型的股权激励具有长期激励效果。

2.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无关论

Demsetz等(1987)提出内部员工持股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影响公司业绩,在管理层高比例持股现象的背后只是为了加强公司的监督管理。LemerJ,WulfJ(2006)对国外医药行业进行研究,认为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相关性非常微小,而且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损害企业经营发展的行为。(www.xing528.com)

(三)理论分析

1.委托代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这种理论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表现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上。企业经营者因为具有日常直接受理业务的权力,在信息获取上优先于企业所有者。当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经营者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谋求利益,这有可能会对企业所有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即代理成本。

非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会成为经营者的委托人,赋予经营者经营权,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相对明了。但国有企业由于在治理中夹杂着国家政府与公民的一条多级授权链,故而存在着多级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较复杂,因此监督管理在国企中显得尤为重要。

2.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Schultz提出了人力资本论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生产技能、管理手段、经验水平、身体素质等属于无形资本,所有权为个人。企业所有者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激发获取来得到剩余利益,而这种人力资本不是单纯的格式化命令可以激发的。理论认为,只有短期与长期激励、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所有者才能获得动态的人力资本。

从我国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正是尝试激发人力资本,股权激励作为激发人力资本的一项重要手段,可以给予员工满意的报酬,从而极大程度获得人力资本对企业经营的加分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