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零开始,张江高科技园的开发历程

从零开始,张江高科技园的开发历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吹响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集结号。历史将激励筚路蓝缕者的憧憬,时代将催发开拓者的豪情,岁月将承载功崇唯志者的梦想。与张江高科有着“原始情结”的吴承璘,今年尽管已七十有六,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锋甚健。当五月的鲜花开放之时,他正式出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当时的龙东路仅是一条来往两车道的乡间公路。8万元,这就是当月整个公司全部的可用余款。

从零开始,张江高科技园的开发历程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吹响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集结号。在整个国家战略的强劲推动下,在崭新的发展空间充分想象中,浦东这块热土风云际会、生机无限。

浦东开发开放的早期版图共分为四大板块,并承担与之对应的四大功能,即陆家嘴板块的金融贸易区功能、外高桥板块的保税区功能、金桥板块的出口加工区功能、张江板块的高科技功能。由于张江高科技的特别属性与特殊要求,需审慎论证、研究其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从而制订一套正确的开发方略,这被当时的上海市领导称之为“储存张江”。当1992年7月张江启动开发时,另外三个板块区的开发已是如火如荼,蔚为壮观。一幢幢高楼在崛起,一片片园区在建成,一个个项目在落实,一支支队伍在聚集。

那天,曾全程参与张江开发公司股份制改制工作的张义华,陪我乘电梯登上张江大厦21层楼顶,在鸟瞰四周浦东景观时,这位在张江开发前期便从市高教局加盟的“老张江”,如数家珍般地做着全景式的介绍:“你看,那西北片高楼林立的就是陆家嘴,北面那大片厂区的即是金桥,从金桥再往东北角的就是外高桥。当时他们已搞得热火朝天,成为报纸、电视媒体追踪的热点。然而,在我们的脚下,即位于浦东中部腹地的张江,还是一片田野阡陌,农舍散落。用开发者的行话讲,还是一块‘毛地’。”当时,张江人面临的压力、面对的艰难,可以讲是超出今人想象。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历史将激励筚路蓝缕者的憧憬,时代将催发开拓者的豪情,岁月将承载功崇唯志者的梦想。

与张江高科有着“原始情结”的吴承璘,今年尽管已七十有六,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锋甚健。这位被一些老员工尊为“教父”级的老领导,原在上海就学、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到厂长,直至主政上海轻工系统,后又到北京轻工业部群星集团担任副总裁兼群星工业公司总经理。1993年年初,他应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的召唤,来到浦东。当五月的鲜花开放之时,他正式出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当时开发公司的总部借在文登路(现东方路)峨山路交界的童涵春中药厂的楼上,空间狭小,办公拥挤,条件简陋,环境杂乱,特别是远离园区开发现场7公里。当他驱车来到规划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心地块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田野风光。庄稼地里农民正在劳作,小河中群鸭嬉戏,邻近的村庄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当时的龙东路仅是一条来往两车道的乡间公路。而为开发张江拓宽到六车道的龙东大道,正在毛德明的指挥下铺开五公里的施工段,随着车辆驰过,扬起阵阵漫天的黄尘。(www.xing528.com)

更使吴承璘感到严峻和急迫的是资金与项目。早期的启动资金1亿元用于征地及基础设施已在现金账本上归为零,但地块的“三通一平”及动迁安置等还远未完成。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整体战略布局中,规划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面积是1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区域是4.2平方公里。这是怎样一个空间概念?那就是超过半个老静安区的大小,其资金的缺口可想而知。而在项目接洽上,与银泰、信源、华晨等公司签订的用地意向仅停留在纸上,没有实质性的项目可以启动。压力山大、困难如麻,吴承璘连叹息、惆怅的时间也没有,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勇者无惧的姿态率领着整个开发团队日夜奋战在开发的前沿。据张义华回忆,“当时的吴总每天都要站在办公室那张园区规划图前,琢磨、比画一阵。空下来就换上桌旁那双旧雨靴,戴上一顶太阳帽,自驾一辆老式吉普,很快就把整个园区的地块和小路跑得熟透熟透”。

一天,也就在吴承璘带着一身风尘回到童涵春中药厂楼上的办公室刚坐下,连茶水还顾不上喝一口,公司财务将一张财务报表送到他的面前。8万元,这就是当月整个公司全部的可用余款。也就是说,仅能应付两个月的员工工资,勉强维持公司的运转,这之后公司就将“断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