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妙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妙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也由此开始。应该说,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历来为人称道,被视为“千古名君”。这体现出唐太宗“用人如器”的智慧。唐太宗将魏徵视作时时提醒自己得失的知己,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所以,唐太宗胸怀宽广,知人善任,自然是大量有志之士前来效力。

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之妙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为唐太宗时期的年号),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也由此开始。其实,“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组建的一支高效管理团队是分不开的。

对此,正如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问宰相王珪:“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再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看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珪回答说:“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徵。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

唐太宗听后,非常赞同王珪的话,大臣们也认为王珪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我们从此不难看出,在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从而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为打造一个治世、盛世发挥出团队的最大力量。

应该说,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历来为人称道,被视为“千古名君”。我们接下来总结一下唐太宗在用人之道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1.用人如器

唐太宗认为,事凡器具,均有优缺点,我们是用其优点和长处;同样,任何人也是有优缺点,我们在用人时,就要发现其优点,用其所长,对此,正如唐太宗所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意为即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诚信实的人,代指处处都有贤人与人才。的确,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皆存在人才,关键是有没有发现人才的眼光,有没有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如果领导者在用人时“求全责备”,希望一个人“完美无缺”,恐怕就要“无人可用”了。

比如,历代公认贞观年间的贤相首推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是各有所长和所短,集优缺点于一身。其中,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点子多,想得也很周全,却不够果断,魄力不足;杜如晦敢于做出决断,有魄力,却又没有房玄龄那么足智多谋。于是,每当唐太宗与房玄龄商量国家大事举棋不定时,就会把杜如晦请来,可最终用的还是房玄龄谋划的方案。

对此,唐太宗说:“智慧的人取其谋略,愚笨的人取其力量,勇敢的人取其神威,怯懦的人取其谨慎,各种人物要兼而有之。良匠不放弃任何木材,明君不放弃任何人才。不要因为有一样短处就忘掉他的长处,也不要因为毛病而掩盖他的功绩。可以取长补短,人尽其用。”这体现出唐太宗“用人如器”的智慧。

2.德行并举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具体做法为:即便一个人品德不佳,甚至不仁不孝,但是若能帮助曹操治国用兵、打胜仗、扩大地盘,都可以重用。唐太宗在用人上并不赞成这样做,而是兼顾德与行两个方面,尤其是将“行”作为人才标准,使得对人才的选拔更有动态性和实践性。

唐太宗认为,在人才的评价标准上,要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德是才的统帅,决定了才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同时,对“德”与“才”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或者“人云亦云”,而是关键看其“行”是否能体现出相应的“德”与“才”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www.xing528.com)

3.赏罚分明

唐太宗曾在《贞观政要》中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也就是说,处理国家大事,关键要赏罚分明、有理有据,奖赏一个人,必定是基于其功劳而奖赏,这样的话,没有功劳的人如果想获得奖赏就要努力创造成绩;惩罚一个人也要基于其罪过,这样的话,为非作歹的人自然就会害怕受到惩罚而不敢再为非作歹。为此,唐太宗坚持赏罚分明。

比如,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后,在与群臣议定奖赏时,唐太宗李世民说:“我给大家的功劳赏赐,如果谁觉得有不当之处,可以各自向我申明。”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休。其中就有唐太宗的堂叔李神通。

李神通不服地说:“我在关西起兵,率先响应你和高祖(李渊)的起义,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过是捉刀弄笔,动动口舌说说话,拿笔写写字而已,功劳却在我之上,我感到难以心服。”

唐太宗说:“叔父虽然首先响应义旗举兵,其实也是自谋摆脱灾祸;后来等到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又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丢兵弃甲,望风脱逃。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使我们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但我却不能徇私情,将您滥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唐太宗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李神通无言以对,这体现出了唐太宗赏罚分明。

4.量宽足以得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先后任用的宰相有22个人。在这些人中,有的人是前朝(即隋朝)的皇族,有的人是唐高祖李渊重用过的人,还有些人是唐太宗登基前的政敌、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如魏徵)。其中,魏徵甚至是谋害唐太宗的罪魁祸首,然而,唐太宗却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容人、用人,魏徵后来还成了唐太宗的高参和宰相。魏徵病逝后,唐太宗亲临吊唁,放声痛哭,还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唐太宗将魏徵视作时时提醒自己得失的知己,堪称“君臣关系”的典范。

我们知道,在古代,宰相是朝廷重臣,唐太宗在任命宰相方面尚且宽宏大量,更何况其他方面!所以,唐太宗胸怀宽广,知人善任,自然是大量有志之士前来效力。

5.以情御人

唐太宗认为,在讲究制度与秩序的基础上,对待部下要像对待朋友一样,从而运转权力驱动与情谊驱动这两个动因去驾驭人才。唐太宗曾说,对于大臣要“推心待之”,他还常宴请群臣,宴会完后还和大臣们一起作诗歌咏,君臣之间常会有一起吃饭、聚会、聊天的机会,无形当中,加深了团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管理团队的凝聚力。

总之,唐太宗作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从管理学上来看,唐太宗在团队管理上的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