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地搬迁扶贫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易地搬迁扶贫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在全市形成了“园区需求”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的全方位就业扶贫模式,促进了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2020年,全市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62264人,其中农村低保58026人,城市低保4238人。

易地搬迁扶贫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百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头号工程,集中精力、人力、财力,精准聚焦“十个强化”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全面推进落实,吹响了向深度贫困进军的“集结号”,实现了搬迁一方群众、建好一处家园、实现一地脱贫的目标。

1.提高政治站位,健全组织机构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主动担当,精准发力,奋发作为,着力构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列出责任清单,逐项定人量化,实行包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监管、搬迁入住、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稳定脱贫、考核验收的“八包”责任制,严格行政建制与资金管理,统筹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健全易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机制,落实建档立卡易地搬迁群众退出后一定时期内帮扶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建立全市申报易地搬迁扶贫后续扶持项目库,完成争取后续扶持资金(中央资金)2.555亿元,完成申报后续扶持2021年提前批项目41个,申请项目补助资金3.664亿元。

2.坚持规划先行,建设美丽家园

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把群众从不适宜居住和生存发展、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搬出,集中到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交通比较便利、气候较为适宜的集镇定居。坚持“政策向易地搬迁扶贫倾斜、资金向易地搬迁扶贫聚集、项目向易地搬迁扶贫靠拢”的原则,整合饮水安全、动力电覆盖、通村道路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兜底等一揽子政策,采取张贴“作战图”、制定“施工图”、列出“推进表”的方式,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配套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打造了一批规划更科学、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的安置点,搬迁群众全部实现了走水泥路、用动力电、喝安全水、住小康房的目标。坚持服务管理、自治组织同步跟进,全市以建立落实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为核心,在安置区全覆盖组建基层组织64个、村民自治组织160个、配套组织158个、活动场所94个,“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

3.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责任落实

着力在机制创新上找路子、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完善并落实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组合拳”,将工作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构建起中央和自治区、市县各类易地搬迁扶贫政策配套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实施易地搬迁群众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易地搬迁群众家庭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打造生态美、环境优、乡村兴、百姓富的“百色样板”打下了坚实基础。

4.培育就业载体,促进安居乐业(www.xing528.com)

全市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积极探索产业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1125模式、党群致富共同体模式等,打造特色品牌、新型经营主体、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带动包括易地搬迁群众在内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增收。乐业县、田阳县、那坡县、深圳小镇等在安置点附近流转土地创建老乡家园创业产业(园)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模式,探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以入股形式发展水果种植基地、农家乐等项目,大力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经营“四小”产业,实现了每个安置点都有一个主导产业的目标。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在全市形成了“园区需求”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的全方位就业扶贫模式,促进了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2020年,全市引进43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3064个公益性岗位,城镇安置点实现就业85247人,户均就业2.18人。

5.创新帮扶举措,激发内生动力

注重把外力推进与激活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扶智、扶策、扶技、扶资多措并举,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贫困村持续发展、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后劲。各地在实践中通过技能培养、观念倡导、典型引领、参观学习等方式,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并探索出了“搬迁+城市管理优化社区管理、“搬迁+粤桂协作”发展“三业”致富、“搬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土地改革、“搬迁+文化扶贫”促使移风易俗、“搬迁+感恩教育”激发内生动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举措,让群众由“站着看、等着扶”变为“想办法、主动干”,进一步提高了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来创造富裕幸福新生活的内生动力。

6.强化兜底保障,筑牢民生底线

在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积极为搬迁群众协调安排有关民生项目和社保政策,帮助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方面的现实困难,使最紧缺、最急迫的问题得到优先解决。构筑易地搬迁群众在内的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四重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实行财政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政策,贫困人口均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的政府代缴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养老、“两孤一残”等社会保障政策和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更加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完善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临时补助和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2020年,全市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62264人,其中农村低保58026人,城市低保4238人。

7.健全公共服务,提升生活质量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惠民政策,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积极推进广西、深圳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为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技工教育。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及乡村一体化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同步推进以文化站、农家书屋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普及推广体育健身项目,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