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沂市瓦窑镇富驰家园:打造小康生活

新沂市瓦窑镇富驰家园:打造小康生活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19年徐州市考核中,新沂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位列第一。按照上级精神,尊重群众意愿,瓦窑镇于2019年将付庄、池庄群众整体搬迁至富驰家园,社区占地108亩,建筑总面积32767平方米,于2019年底建设完工,实现312户搬迁安置。

新沂市瓦窑镇富驰家园:打造小康生活

新沂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加快改善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江苏省委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以来,新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把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作为乡村振兴的牵引性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建管并重,全力打造安居乐业、安放乡愁的美丽家园。在2019年徐州市考核中,新沂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位列第一。新沂是徐州市唯一一个被纳入全省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激励支持县名单的县,荣获省政府办公厅“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一、基本情况

瓦窑镇富驰家园是异地搬迁新建新型农村社区项目,主要用于安置付庄和池庄两个自然村,以富驰家园命名,既延续了原有村庄脉络,更代表了社区居民对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

瓦窑镇付庄、池庄为大山村的两个自然村,该村位于东陇海铁路以北、与山东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且铁路桥涵洞雨季影响交通出行,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村庄的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两个村组共有群众365户,村民主要以种植酥梨、水稻和外出务工为生,人居年收入3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更是常年为零。因为经济原因,村民居住条件相对较差,70%为瓦房,25%为平房,仅有3户为楼房,村容村貌和整体环境卫生较差,群众对于整体村庄搬迁有迫切愿望。

按照上级精神,尊重群众意愿,瓦窑镇于2019年将付庄、池庄群众整体搬迁至富驰家园,社区占地108亩,建筑总面积32767平方米,于2019年底建设完工,实现312户搬迁安置。如今的富驰家园,地理位置优渥,紧靠311国道,毗邻彩砖小镇,附近有76家专业彩砖加工企业,村庄搬迁置换的土地经过村集体统一流转,成为集体收入的来源,成立合作社发展品牌农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真正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农民住房改善新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农村住房改善。瓦窑镇成立富驰家园临时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搬迁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村民代表座谈,逐户登门开展问卷调查、政策宣讲和社区建设效果展示,为付庄、池庄的顺利搬迁打下基础。成立社区党支部、建立社区网格工作站,及时反映民情、迅速解决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二)尊重农民意愿,把“为民做主”变为“让民做主”

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让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在户型确立、建筑设计等方面,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询意见,确保建成老百姓自己满意的房子。在搬迁之前,对于群众能否搬得起进行经济评估。经过对村民原有房屋进行估价,平均每户可获得拆迁补偿为78000元,因此本着“农民少贴钱、财政可承受”的原则,坚持精心设计“退老宅拿新房基本不贴钱”的房型,紧扣村民居住需求,设计了55平方米、104平方米、136平方米、157平方米四种户型,分别占比5%、27%、53%、15%。安置价格控制在1150元/平方米,这样核算下来,像55平方米的老年房,其拆迁补偿款即可满足购置需求,不需要另外贴钱。而对于想要大户型的村民,也只需再支付一半的房款即可,同时引进农商行“美丽家园贷”,确保老百姓都买得起。按照搬迁人口来源,延续原有村落“团块状”布局,有利于来自不同自然村村民相对集中居住,提高村民生活聚落归属感

在富驰家园,一栋栋灰瓦白墙的独栋小院整齐划一,错落有致,这里的村民还可以像过去一样,家家有院,院外还可以种菜,在住房条件提档升级的同时,还保留了过去的生活习惯,而这也是村民参与建设的结果。据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来的房屋设计是通透式栅栏,而不是院墙。然而,对于习惯了独门独户生活的村民来说,这样的设计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对此,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表达了保留院墙的意见,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将原计划建设的通透式栅栏改成围墙式构造。民主议事协商会上,有群众和党员代表提出来,社区绿化面积这么大,能不能留出来一分田,让老百姓作为自己的菜园来种植,后来结合这种情况,镇村又多次召开会议,最终把计划每家每户门前栽植草坪花木的空地改为了小菜园。在满足村民意愿的同时,还要确保小区内整体统一管理。于是规定从院墙往前两米和房后两米五的面积是每户的种植区域。以方便村民生活和农村风俗习惯需求为导向,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按照“五通十有”标准,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超市、文体广场等功能项目。完善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垃圾收运、道路黑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富驰家园新型农民社区

(三)立足农民增收,把“美丽村庄”变为“美丽经济”

为顺应农房改善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着力在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上下功夫。老村庄拆迁后置换出200亩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成为集体收入的固定来源。同时把果树种植和有机米基地打造作为致富百姓的富民产业。先后成立土地合作社和有机果、有机米专业合作社,规模家庭农场2家,社员68人,注册“大山酥”鲜果和“沂河畔”有机米绿色品牌,走出了一条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村集体年收入从0突破至50万元,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地制宜,打造果品产业。在原村庄流转土地800亩,用于打造红香酥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预计带动就业200余人次。因势利导,鼓励就业创业。搬迁居民312户,适龄就业人员约600人。居民从土地中彻底解放出来,加快由原来依靠传统种植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依托彩砖小镇产业带动,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预计可新增就业创业100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超30000元。因人而异,培育发展手工业。针对老弱劳动力,由社区牵头,发挥当地柳编、插花等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社区手工业,弘扬乡土文化,重拾乡土情怀。同时,优先聘用低收入户15人,从事社区保洁、绿化等工作,解决低收入户生活保障问题。(www.xing528.com)

(四)突出精管善治,提升生活品质

干净整洁,是这个新社区给人的第一印象,走在巷道里,每隔几户就会有分类垃圾桶。如今住房改善了,群众的卫生习惯也在改变。确实,住得好了,还要管理得好,为此社区成立村民物业管理办公室,制定物业服务细则、物业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做到精细化管理服务,同时由村集体兜底,村民入住前两年免除物业费,之后每户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物业费,剩余由村集体兜底,确保社区长效管理,让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双提升。住得好了,生活好了,精神上也要富足。社区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尚。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成立文化礼堂,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如今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到村物业办提前备案,统一在文化礼堂开设宴请,场地桌椅灶具免费向村民提供,村民只需缴纳80元水电费即可。该村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移风易俗制定的标准是6桌宴席,每桌不超600元,如果同样的标准在外面酒店办,至少要多花3000元。除此之外还打造百姓大舞台,成立广场舞及文化演出队,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构建百姓幸福家园。

独门独院的新型农民住房

三、启示和建议

全面小康,之所以冠之“全面”这样的前缀,足以证明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单一方面的出彩也不足以称之为全面小康。富驰家园社区作为新沂市决胜“全面小康”的典型之一,其之所以成为示范样本,其中蕴含着辩证法原理。

(一)坚持系统性思维

富驰家园作为苏北农房改善的典型,其示范引领,不仅仅是房子建的好。经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房子只是一个引子,搬得出、建得实、住得下、过得好、活得美,这是瓦窑富驰家园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农房改善需要的是系统思维,就是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治理体系,对乡村进行的全方位、立体式重构。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考虑好规划布局、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群众就业、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等方方面面,把准工作方向、把握工作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把握整体性原则

过去付庄、池庄这两个村组因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资源贫乏,没有任何集体收入来源,村集体一穷二白。俗话说,大河涨水小河满,背靠大树好乘凉。村集体壮大了,村民增收也就有了底气和红利。因此,异地搬迁成为这两个村转变发展的“活路”和“思路”。如今,经过搬迁置换出的200亩土地,已经统一流转成为集体收入的固定来源,同时成立合作社,发展酥梨、稻米等特色品牌农业,一年多时间,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过去,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理。现在,住进了新社区,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村集体兜底,还为村民免去两年的物业费,这些都成为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红利。

(三)实施长效性管理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是物质层面的。如何让生活更有品质,精神生活上更富足,则需要引入管理机制、注入文明乡风。富驰家园就专门制定了《物业管理办法》,由村民推荐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采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进行管理,并将各项管理制度纳入到村规民约,得到了群众的广泛用户。像空调摆放这种小事,村物业办也进行统一备案管理,确保了社区的风貌和品质。而对于乡风文明,则建设了乡村大舞台、文化礼堂等设施平台,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开展文体活动,带领村民走向昂扬向上、民风淳朴的小康生活。

新型农民社区中的游园

(四)做好“衔接”文章

农房改善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面对全体农民,要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改变乡风村貌,这就不仅要靠外部资源的投入,更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途径,注重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因此,最重要的对接,是要持续激发乡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人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