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简析

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简析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1990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成都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为成都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起步区的建设开发、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1992年10月,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发起成立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倍特公司管理机构合署办公。获批为国家高新区后,成都高新区进入创业期,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简析

回顾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

(一)筹建期(1988—1991)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3月,起步区面积2.5平方千米。1990年2月获科技部批准,规划面积24.6平方千米,先期开发2.5平方千米。1990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成都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为成都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起步区的建设开发、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

(二)创业期(1991—1996)

1991年3月6日,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总面积21.5平方千米。1992年10月,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发起成立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倍特公司管理机构合署办公。获批为国家高新区后,成都高新区进入创业期,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三)成长期(1996—2007)(www.xing528.com)

1996年3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将成都高新区的规划面积进行了调整,由起步区的2.5平方千米扩展为47平方千米,同时成立中共成都高新区工作委员会,作为成都市委派出机构,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与管委会合署办公,行使市级管理权限,统一管理园区内的党务、行政、经济和社会事业。2001年,经中国科技部批准,成都市对成都高新区的规划面积进行了第三次调整,将位于郫县的成都现代工业港一带7平方千米的区域设立为成都高新区西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在此基础上建成四川省“一号工程”的载体。同年12月,成都市政府将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扩大为35.5平方千米。2003年,成都高新区对其南区和西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合并[1]。2006年10月,成都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

(四)跨越期(2007年至今)

2007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进入产业层次升级、创新能力增强、产业规模做大的跨越发展阶段。2007年,园区规划面积扩大至87平方千米,2010年再次扩大至130平方千米。在这一阶段,成都高新区产业日益“链接”全球,成功培育了三大主导产业和六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中西部高端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最显著、创新创业资源最富集、对区域经济拉动最强劲的区域之一。2008年以来,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地区第一。2011年,成都高新区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首批版权示范园区称号,成为全国首批8家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基地)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成都高新区已由2.5平方千米的起步区发展成为包括集中新建区(含出口加工区)、成都高新区西区、海峡两岸科技园、光电科技园等在内的“一区多园”的区域。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加快其区内天府新区两大组团——“大源组团”和“中和组团”的建设发展,陆续新开工650亿元项目,旨在建成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处于天府新区规划“一带两翼、一城六区”中的“一带”和“一城”,位于城市南中轴天府大道现代高端服务业聚集带的北端,其总体规划定位是“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即以金融和总部为代表的成都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软件外包、商务会展和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宜居、宜业、宜人的现代化新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