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简析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简析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内容。据目前资料显示,成都市“农家乐”数量已达5596家,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旅游古镇6个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青城后山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为典型。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简析

浅谈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

成都龙泉职业技术学校 张玉红

摘 要:乡村旅游不仅成了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在丰富旅游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激活消费市场等方面无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成教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城市生活的发展,乡村旅游已越来越受城市人们的欢迎。每逢节假日,不想出远门的人们更愿意选择城郊周围的“农家乐”作为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成都乡村旅游源于“农家乐”的发展,而“农家乐”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自然发展、竞争发展、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在已形成了以赏花、品果、园艺和茶竹文化、乡村美食为特色的规模发展业态。其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内容,扩大了农产品的销量,而且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的重要内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乡村旅游,成都自1987年“农家乐”的出现后,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成都乡村旅游从产生到发展、从一家一户经营到规模整体开发,经历了自然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郫县农科村为代表)、竞争发展阶段(90年代中后期)和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以后,以锦江区三圣花乡为代表)三个阶段,成为成都旅游的一大特色。据目前资料显示,成都市“农家乐”数量已达559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300余家),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旅游古镇6个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成都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受到全国的关注,通过对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成功模式的总结,对我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大有裨益。

模式一: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为典型。成都市在深入调研、细致分析当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将原有农居采用成都特色的“画房子”方式进行美化改造,以农户为单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规划湿地,新建绿地,通过打造生态化景观,形成一户一景、户户不同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开发出了以农业观光、农家餐饮、休闲娱乐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模式二: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以青城后山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为典型。青城后山的“农家乐”通过开展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模式获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使农民经济增收,而且社会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文明也得以提高。青城后山的“农家乐”是依托青城山景区发展,以及景区吸引来的客流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区的农民不再开荒种粮,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就地转移,政府和当地农民在原有农家庭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单体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一个个农家小院依山傍水而建,餐饮住宿、休闲度假、娱乐度假等功能齐全,逐步走向投资小、回报快、价格低、具有中国农家特色的乡村酒店发展之路,加上青城山峰峦竞秀、岩壑幽深、飞泉密布、溶洞神奇的自然风光,成为成都人消暑度假自驾游的好去处。

模式三: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以客家洛带古镇为典型。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km。洛带镇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保护性建设后,沿山修建生态客家民居,营造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同时把古镇分为核心保护区,客家创业区、西部客家生态园和中国龙文化公园四个片区。在核心保护区发展旅游、文化和小商贸,进行修旧如旧的旧城改造,以清代风格为主,通过青石板路、大红灯笼、商号、平房木楼等元素营造古香古色、整体亮丽的古镇氛围。同时结合龙泉驿区花果资源优势和背靠大城市的特点,以旅游为载体,以节庆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观花、摘果、尝果等体验型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带动全区旅游发展,增加旅游小城镇的体验元素和文化魅力。2005年全区接待中外游客387万人次,同比增长9.94%,实现旅游总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15.8%。

二、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成都市的乡村旅游近两年发展迅速,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总体上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调查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定位亟待明确(www.xing528.com)

经营理念影响发展水平,在经营定位或经营理念上,有几种模糊认识需要澄清。一是市场导向就是顾客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为顾客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二是只有保持乡村的原始状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特质的文化具有吸引力,但特质文化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扬弃而形成的,没有扬弃就会失去生命力。传统的农耕文明对城市居民来说固然有吸引力,但是,在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今天,代表着现代农业文明发展方向的上海孙桥、陕西杨凌模式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发展乡村旅游也要与时俱进,拓展自己的思路,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确定我们的经营定位。三是“农家菜就是当地的野味,就是传统的烹调方法”的观念有待改变。农家菜讲究的是原料新鲜、味道纯正,一味追求“野”,会导致一个地方生态平衡被打破,而一味追求传统的烹调方法,也会影响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的开发,所以在追求安全、营养、健康的今天对传统烹饪方法应当加以改进。

2.人员素质亟待增强

从总体而言,成都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知识层次较低,年龄相差较大,景区景点和休闲农庄的经营业主相对年龄较轻,知识层次较高,有的具备大学科学历,有的经过商场的多年锤炼,市场经济意识较强,经营理念先进。但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主要发展形态的“农家乐”经营业主主要是农村四五十岁的劳动者,且农村妇女占有很大比重,他们文化水平不高,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虽然说“农家乐”的发展为这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妇女劳动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但其素质不能适应“农家乐”发展的要求。从目前来看,“农家乐”经营户除提供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外,能够向顾客提供景区景点导游服务、农事活动指导服务、民俗风情讲解服务、农副产品导购服务的为数不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决定了所能提供服务的层次,以及多元化服务的拓展受到局限。

3.服务管理亟待完善

服务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规划引导,各县区的乡村旅游规划处于编制准备过程,市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也在准备中,由于规划体系不完备,规划覆盖面有限,所以还不能很好地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二是还没有通等级公路,农村公路标识、公路辅助设施(包括停车场等)不配套,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规模不能满足“农家乐”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有限,特别是农村缺乏文化娱乐设施,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滞后,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对夜晚生活单调等意见较大。三是当地有些部门还没有完成从管理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甚至有的部门怕承担责任,不愿把面广量大的“农家乐”纳入服务管理的范围,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制约了“农家乐”的健康有序发展。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指导和引导。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管理,统一策划,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规范质量,培育人才,加强宣传,注重保护,加强管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成都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对星级“农家乐”进行免费宣传,开展各种免费培训,推出一条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如成都锦江地区的三圣乡红砂村、五朵金花、龙泉驿区“万亩观光果园”、洛带古镇、邛崃平乐古镇等就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实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成都及周边地区人们休闲观光的一个亮点,值得推广。

三、成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原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一是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责任落实到位,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在旅游旺季需要有每天的指导和管理,避免出现无序发展和管理混乱的情况。二是强调生态环境意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超负荷接待,要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三是重视旅游景点的环境美化工作,强调卫生和保洁工作,注意解决生活废品污水处理的问题。加大对已经损坏的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力度,努力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积极借鉴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培育一批不同资源特色、不同类型、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如龙泉洛带古镇、邛崃平乐古镇、三圣花乡等旅游景点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好。四是加快乡村旅游朝多样化、自助化的方向发展。因为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需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了新的旅游要求,所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内容要不断有新的变化,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如位于市东门的三圣乡红砂村以花博会为契机,以“花乡农居”牵头,建立了全新的产业模式,锦江区“五朵金花”随后绚烂开放,博得了“全国首届乡村旅游AAAA景区”的荣誉称号。而位于市西门区的“花博会”主会场耗资上亿,在花卉撤展后就陷入了冷清之中,至今还等待着从沉睡中被唤醒。这值得我们深思。五是扩大乡村旅游的客源,使其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乡村旅游在开始发展的阶段,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客源以附近城市居民为主,区域很狭窄。但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化,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的客源,收到了很好的效益。如我国比较出名的周庄以及以“三野”闻名的“野三坡”,其乡村旅游客源已发展到了国际化。

所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礼、王兵:《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小建、李国平等:《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王云才、郭焕成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