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据选择和测算结果分析

数据选择和测算结果分析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MAXDEA 软件求解模型(3.4)、(3.5),得到1999—2016 年中国工业部门各两位数行业的碳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表3.5 的测算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中国工业部门的碳生产率指数大于1,这表明中国工业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相对意义的减排实践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因此,后续的研究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碳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作为分析基础。

数据选择和测算结果分析

中国工业部门数据在1997 年以前一般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口径,而1998 年以后则是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口径,前后口径不一致,无法进行比较,同时我国工业部门39 个两位数行业中的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003 年后才公布)、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各指标数值较小或者时间不连续,故本书选取1998 年到2016 年的中国工业部门36个两位数行业(不包括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以及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

工业部门产出水平:由于中国工业部门各两位数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时间不连续,本书采用工业部门36 个两位数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来度量产出水平。为保证自身数据的可比性,利用工业生产总值指数将各两位数行业的数据调整为1998 年不变价。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生产总值指数原始数据均来源于1999—2017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资本存量:采用中国工业部门36 个两位数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度量。由于固定资产净值已经扣除了累计折旧,因此可以直接将其作为存量指标用于计算。同样,为保证自身数据的可比性,利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将数据调整为1998 年不变价。固定资产净值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1999—2017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劳动力投入水平:采用中国工业部门36 个两位数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度量。原始数据来源于1999—2017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投入水平:采用中国工业部门36 个两位数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度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依据《指南》提供的缺省方法进行测算,各类能源的消费数据来源于1999—2017 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利用MAXDEA 软件求解模型(3.4)、(3.5),得到1999—2016 年中国工业部门各两位数行业的碳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见表3.5)。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只列出36 个两位数行业碳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值。表示只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投入情况下,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各两位数行业碳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值;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下,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各两位数行业碳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值。表3.5 的测算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中国工业部门的碳生产率指数大于1,这表明中国工业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相对意义的减排实践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并且,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框架下,中国工业部门36 个两位数行业历年碳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值为1.088,相比只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单要素碳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值1.162有明显的降低,这说明只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投入的单要素碳生产率明显夸大了实际的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因此,后续的研究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的碳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作为分析基础。

表3.5 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1999—2016 年36 个两位数行业的碳生产率指数平均值

(www.xing528.com)

续表

注:各行业编号对应的行业名称见附录1。

从时间趋势上看(见图3-2),与传统意义下所测算出的碳生产率指数不同(见图3-3),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所测算出的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指数在2001 年出现了一次突然增高,近几年始终在1 左右上下波动,呈现出一种稳定状态。这意味着中国工业总量增加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增长,说明中国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工业总量之间存在着某种路径依赖。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提高中国工业部门的碳生产率,也就是在工业总量增加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图3-2 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指数变化趋势

图3-3 传统意义下中国工业部门碳生产率指数变化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