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研究方法的关键因素与技巧

选择研究方法的关键因素与技巧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7—1部分能源品种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2.指数因素分解方法根据因素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指数因素分解法可分为Laspeyres指数法、简单平均分解法和自适应权重分解法三种,其中以简单平均分解法中的迪氏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应用最为广泛。

选择研究方法的关键因素与技巧

1.碳排放量测算方法

本书对江西省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研究,是以主要能源分行业消费数据为基础,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进行计算。公式为:

其中,Ct为t时期各类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i为能源消费类型;ECi,t表示t时期i种能源消费总量;efi表示能源i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详见下表,其中各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参考相关文献并经过简单的计算获得。

表7—1 部分能源品种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

2.指数因素分解方法

根据因素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指数因素分解法可分为Laspeyres指数法、简单平均分解法(SAD)和自适应权重分解法(AWD)三种,其中以简单平均分解法中的迪氏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应用最为广泛。国内许多学者运用对数平均指数方法(LMDI)对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碳排放等问题进行研究。

刘春兰等(2010)在对1997—2007年间北京市三次产业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法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的飞速增长是拉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碳排放系数及能源消费结构,而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抑制碳排放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减量作用。王俊松等(2010)利用LMDI方法从产出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人口规模等角度分析了我国1990—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产出规模与能源强度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增量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产出规模效应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他还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地区,特别是不同资源禀赋地区(东、中、西),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的差别,认为各个地区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等的调整与优化。

郭运功等(2009)运用LMDI法研究分析了1995—2006年间上海市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认为上海市碳排放强度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强度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效果在逐渐增强;上海市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常住人口及人均GDP的增长,而能源结构的优化,特别是能源强度的下降抑制了碳排放量的增加。朱勤等(2009)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碳排放情况,认为对碳排放影响最大的是产出规模效应,其次为人口规模效应,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应注重优化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包括产业与产业之间及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积极开发新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完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书采用迪氏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从六个方面对碳排放变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产出规模及人口规模,对Kaya恒等式(AngBW,2005)进行了扩展:

其中:C表示碳排放总量;i、j分别表示不同的产业类型和不同的能源类型;Cij表示第i种产业中第j种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PEij表示第i种产业中第j种能源的消费量;PEi表示第i种产业能源消费总量;GDPi表示第i种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POP表示国内人口总数。

引入下列公式:(www.xing528.com)

则有:

其中,fij为碳排放因子效应,用不同能源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表示;mij为能源结构效应,用产业i的能源消费中能源j所占比重表示;ti为能源强度效应,用产业i的单位GDP能源消费量表示;si为产业结构效应,用产业i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表示;g为产出规模效应,用人均GDP表示;p为人口规模效应,用人口数量表示。

下面分析各因素的贡献值,采用对数指标分解法,有:

排放因子效应:

能源结构效应:

能源强度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

经济产出效应:

人口规模效应:

所以总效应可表示为:

其中C0为基期碳排放量,CT为T期碳排放总量。因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在实际应用中取常量,所以,碳排放因子效应始终等于0,故总效应公式可简化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