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裁员与企业发展:如何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

裁员与企业发展:如何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裁员,一个令企业还是员工都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话题。回到民企里来看,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本土中小企业来说,裁员行为早已是一顿再正常不过的家常便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裁员行为有逐步向知名企业蔓延的趋势。从具体决策层面来看,经济性裁员往往是企业之前持续冒进所产生的后果。因此,经济性裁员一定要注意轻重缓急次序,必须考虑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平衡。

裁员与企业发展:如何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

裁员,一个令企业还是员工都唯恐避之而不及的话题。

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提到裁员的问题,总会让我们感到烦恼与忧虑。长期以来,企业一直把裁员的问题藏在口袋里,员工则更是把裁员的话题埋在心底。然而,裁员又是企业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一来从内部环境上看任何企业的决策都不可能永远是对的,这就好比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生病一样;二来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在不断适应动态的外部环境发展的过程中,永远处于被动位置。

回到民企里来看,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本土中小企业来说,裁员行为早已是一顿再正常不过的家常便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裁员行为有逐步向知名企业蔓延的趋势。我认为这是由于受产业自身结构调整、政府相关政策以及因信息对称而必然带来的顾客需求越来越理性与成熟化的影响,应该说中国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为关键的转型期,因此紧随外企之后,本土知名企业也不得不顺应趋势,在短期基本上都对企业战略与市场战术进行了再次的梳理与确定,在这一重新调配以应对转型的过程中,自然会伴随着架构人员的调配与裁撤。

但俗话说得好:量三次,裁一次。企业之所以出现裁员情况,从微观角度而言,概因之前虽然量了三次,只可惜没有一次量对所造成的。并且,绝大部分的企业裁员行为都应属于经济性裁员的范畴,是因为业绩不好而导致的一种被动调整反应,这对企业来说必定是一个不得不出此下策的痛苦过程。

从具体决策层面来看,经济性裁员往往是企业之前持续冒进所产生的后果。这大多是因为缺乏定位及竞争意识,而导致企业的目标脱离实际,变成过于乐观的估计。而目标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对整个企业组织造成冲击,比如容易引发队伍的无力与挫折感,或者是透支组织的未来。更糟糕的是,企业高层却往往认为战略没错,只是执行力不行或者行业不景气,他们总是归罪于外和问责于他人。于是当业绩持续不好时,被动地采取裁员行为来为企业买单便成为自然。(www.xing528.com)

但量来容易,裁来却难,裁后再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经济性裁员一定要注意轻重缓急次序,必须考虑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平衡。比如对于与短期利益直接相关的岗位来说,裁减容易,补充也容易。但对于定位于长远利益或者是中期利益的岗位来说,一旦裁掉,日后想再补就不是那么想当然的了。从老板的角度来说,当业绩持续不利时,自然更看重短期利益。从职业操盘人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做到在确保一定的短期利益实现的前提下,必须要去考虑业务的延续发展,尤其对于各方面的资源积累都还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更是如此。

其实对于企业这样的盈利性组织来说,裁掉的并不是人,而是人心,是员工对于这个企业的认同、信心、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尤其在外部环境似乎也不好的态势下。但是,裁员行为必定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堂必修课,就如开篇所言,单个企业对于整个市场环境群体来说实在是太渺小,即便企业内部环境很好,也难保一定能跟上外部环境发展的节拍,这也好比我们总是难以提前对“无形之手”进行准确的预判一样。因此,虽说裁员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此时我们的思维往往是心存侥幸地认为裁一下总比不裁好——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但到了这个时候对很多企业来说,已经变成是先吃一口渡过难关再说的问题了。

经济性裁员现象的出现,最终结果往往意味着战略或运营模式的转变,企业接下来的工作便是重新梳理战略、业务及组织结构——因此企业有可能会获得新生,也有可能会一蹶不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