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UMWA:地位日渐衰退

UMWA:地位日渐衰退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最后的协议规定在三年里给UMWA会员涨37%的工资,但在当前的法规中显然有好几处是工会及其会员作了妥协。随着UMWA所控制的煤炭产能的下降,它的谈判能力也随之下降。但到了1977年,UMWA管理层的内斗严重损害了主席的领导能力。这时也很难预料UMWA的未来前景。

UMWA:地位日渐衰退

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在多边的行业背景下1977—1978年间UMWA罢工行动所带来的影响。这场罢工是UMWA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全国性罢工。它一共持续了110天,工会财政也被耗尽。尽管最后的协议规定在三年里给UMWA会员涨37%的工资,但在当前的法规中显然有好几处是工会及其会员作了妥协。在UMWA历史上最为全面的协议是1974年的合同,在这个合同中,UMWA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相较于1974年的合同,这次协商的挫败就显得非常醒目。例如,它抛弃了两个长期的行业标准。第一,UMWA同意由其会员来支付它们健康福利计划中的免赔额(deductible)[1],以降低管理成本。这是自1946年以来首次由工会会员自己来支付这笔钱。第二,面对不断下滑的产能,UMWA勉强接受在工会矿中引入“激励计划”。当年在工会的努力下,这种奖励制度在1945年左右就消失了。其他一些更近的条款也是半途而废。例如,1974年罢工所争取到的生活成本津贴这次也没了。总之,必须说工会为它所尝到的一点甜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工会在1977—1978年间的谈判中遭此困难的原因在于行业中业已存在的变化。随着UMWA所控制的煤炭产能的下降,它的谈判能力也随之下降。1974年工会控制了大约67%的产能;到了1977年这一比例下降到大约50%(Navarro,1983,212—229)。不仅如此,UMWA在西部露天矿也无法组织工会,再加上西部露天矿的煤是优质低硫煤,工会的无能倒是消除了由于煤炭短缺所带来的能源危机

UMWA主席阿诺德·米勒的权力失势是1977—1978年间罢工发生的另一个原因。1974年,具有改革思想的米勒的声望正处于巅峰时期,石油危机所带来的煤炭需求增长也使他在谈判中处于有利位置。但到了1977年,UMWA管理层的内斗严重损害了主席的领导能力。工会会员实际上拒绝了合同的最初版本,米勒在1977—1978年间劳资协商中的作为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这些人也想分享改革成果,这其中包括米勒的继任者萨姆·丘奇(Sam Church)。

这种内部冲突可以被讨论很久,但我只是想描绘出工会孱弱无力的形象。当工会想同煤矿经营者谈判时,这种内部争斗很常见。萨姆·丘奇在1981年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时会员大会以2∶1的优势拒绝了一个“背叛工人利益”的合同。1981年,丘奇这个曾经因长期条款损失而批评1978年合同是一个“重大退步”的人,现在发现他自己也不得不面对那些批评,批评他在一个35年的长期协议中作出让步,这个协议以前要求工会矿依据各自产能来支付养老金。这个批评实际上是不公正的,因为这是联邦法院的裁决(NLRB诉Amax煤炭公司案,453 U.S,322[1981])而导致的这个协议无效,而非丘奇的妥协所造成的。不幸的是,丘奇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使工会会员们普遍相信主席已经出卖了他们。需要指出的是,在1978—1981年间,UMWA所控制的产能又下降了6个百分点。同时,非工会矿日益增加的产能也填补了工会矿因停工所造成的产能损失,这时罢工也就很难威胁到煤炭业了。

关于UMWA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困境还有最后一条意见需要说出来,即关于工会成员的抗争性问题。到了70年代末,那些极端活跃的会员们变得谨小慎微,已经开始放弃那些自发性罢工了,不再将其作为抗争手段。麦卡蒙认为,现在州通过法院和其他机构为“劳工抗争设置了法律限制”: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源自某个矿的反对健康危害及老板严苛规定的自发性罢工往往会引发其他矿的声援,这也使整个煤炭业的工人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当中。在男孩市场诉零售店员案[Boys markets v.Retail Clerks,398;U.S,235(1958)]的强制令中,并没有禁止这种行为。这样矿主就去寻找其他办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在合同里加上禁止非工会罢工的条款。1977—1978年的罢工持续了将近4个月,但最后还是被反对的力量击败了,工会会员还是接受了自发性罢工的约束条款。在1976年水牛锻造厂诉美国联合钢铁工会(Buffalo Forge v.United Steelworkers of America,428;U.S,397)一案后,采煤业中的罢工显著减少,但在1978年煤矿工人被打败之后,这种罢工也就更少了。(Mccammon,1990,221)

这样,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UMWA所面临的现实就是它曾经不可一世的权力已然衰落,再也无法通过罢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到了80年代末,UMWA矿的产能只占到了总产能的三分之一。

在70年代由于司法案件和劳工挫败所带来的影响到了80年代又被里根政府的反劳工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在煤矿中,那些激进的工人们渐渐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工会抗争活动多多少少都带有官方色彩,里根政府得到的一个教训就是:里根政府上台只有7个月,那些在1881年8月拒绝返回工作岗位的11500名空中交通管制员统统都被解雇掉了。矿工用来解决煤田健康和安全问题的主要工具——自发性罢工也被工会合同所禁止,由于越来越多的机器替代了工人,这也使工会对各个行业的控制力减弱,罢工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降低。(www.xing528.com)

这时也很难预料UMWA的未来前景。1982年9月9日,理查德·L.特拉姆卡(Richard L.Trumka)击败现任萨姆·丘奇成为美国矿工联合会的新任主席。特拉姆卡的施政纲领和丘奇击败米勒时的施政纲领差不多,在施政纲领中他许诺对协商采取更为激进的态度。在80年代特拉姆卡领导下的工会战略也是含混不清。一方面,工会支持引入长臂采煤技术。一位工会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回看50年代,刘易斯(那是他接受了采煤机器)就曾说高生产率有利于工人,那样就可以为我们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和福利,总比让这六十万挖煤者生活在贫困中要好”。(Wald,1990,D5)然而参考过去支持长臂采煤技术的情况也是很有问题的。当刘易斯同意进行机器开采时,总共大约有四十万名采矿工人,UMWA会员大约占到了总劳工数的四分之三。十年后,还有大约十六万名采矿工人,UMWA会员只占到了其中68%。采矿工人因为刘易斯的决定而受益了吗?

尽管矿工福利金几乎是从零增长到矿工总收入的30%,但是在1952—1962年间这段煤炭不景气的时期,即使矿工工资也在不断增长,但矿工所获得的总收入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工会的成员。(Navarro,1983,215)

在20世纪80年代末,UMWA会员只剩下65000名,工会所控制的产能只剩下三分之一。长臂采煤法将会增进安全,正如欧洲这么多年所呈现的那样,但问题是如果工会会员进一步减少的话,工会是否还能够存活下去。

特拉姆卡是否应支持长臂采煤技术可能还有疑问,但他的管理团队的综合表现却是相当积极的,正如他许诺的那样,在80年代后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1989年,特拉姆卡策划UMWA再次进入美国劳工联盟和工业组织大会(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nd the 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简写为AFL-CIO)。1989年4月5日,UMWA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罢工,这场罢工针对的是匹茨顿煤炭集团,这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公司之一。业内专家将罢工描述成为一项孤注一掷的运动,要么生存,要么死亡,无路可退。例如,1989年8月15日的《纽约时报》的头条就是——《煤炭罢工:UMWA及其领导者的末日大决战?》(Ayres,1989)

当公司从BCOA撤出时,工会决定号召对其发动罢工,号召说BCOA与UMWA在1988年签订的合约太过昂贵,尤其是在医疗福利领域。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使用这个战略,UMWA则努力制止这个趋势。那么多年来,工会首次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统一战线,就连特拉姆卡的竞争者(包括萨姆·丘奇在内)也都现身支持。劳工停工频频遭到暴力破坏,因为违反罢工法规,工会被处以罚款6400万美元。这场针对匹茨顿的大罢工持续了十一个月以上,最后公司签署了一份合约,满足了工会大部分的要求。匹茨顿公司基本上同意按照1988年BCOA合约的规定提供医疗和养老福利。匹茨顿协议也同意重新雇佣那些曾被公司开除的矿工,也解决了可能丢工作的后顾之忧。工会方面最大的让步就是工作班次和工作周数的变化,这也使匹茨顿在工作调度上有了更大的弹性

总之,很难说特拉姆卡的领导团队能否解决工会所面临的那么多挑战。如果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正如它们期待的那样),到了20世纪末,UMWA可能只控制了不到五分之一的煤炭产能,其谈判地位将会更加虚弱无力。UMWA对匹茨堡煤炭公司的罢工胜利是这十年它所取得的少数几个胜仗之一。在里根政府下,经过了8年的敌对之后,这场罢工也有助于提升工会劳工的士气。但是工联主义的衰落只是里根政府在煤田留下来的遗产之一,20世纪70年代在健康和安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也被侵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