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能的定义及分类:从能源危机到社会重要意识的逐渐形成

节能的定义及分类:从能源危机到社会重要意识的逐渐形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节能的定义节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世界出现了能源危机,能源问题日益凸显之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重要社会意识,能够有效解决当代能源问题的一种方法途径。我国节能法对节能赋予的定义内涵,体现了对能源利用和发展的科学要求,细化了环节,突出了重点,明确了目标。另外,提高产品和工程建设质量、合理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改变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引起的节能也可以称为广义节能。

节能的定义及分类:从能源危机到社会重要意识的逐渐形成

(一)节能的定义

节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世界出现了能源危机,能源问题日益凸显之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重要社会意识,能够有效解决当代能源问题的一种方法途径。

节能,即节约能源(Energy Conservation),可以理解为在生产与原来同样质量、同样数量的产品时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或者使用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是通过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等方法途径,以最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79年世界能源委员会提出节能的定义为: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起施行,2018年修正),在法律上明确了节能的定义,节约能源(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我国节能法对节能赋予的定义内涵,体现了对能源利用和发展的科学要求,细化了环节,突出了重点,明确了目标。技术上可行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实现运用;经济上合理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投入产出比,保证正常的经济利润;环境可以接受是指节能还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有关排放指标要达到环保要求;社会可以接受是指不影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是指要从能源生产、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消费和回收利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来分析节能;更加有效、合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能源的损失与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前,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坚持。

(二)节能的分类

节能即节约能源,可以分为狭义节能和广义节能。狭义节能是指直接减少消耗实物能源,广义节能指既包括直接减少消耗实物能源,又包括通过间接提高经济效率所引起的节能。(www.xing528.com)

1.狭义节能

狭义节能是指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等来减少生产生活工作中直接消耗的实物能源,也称为直接节能。从原料开采到产品生产加工和能源输送转换利用,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直接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实物能源。从节约实物能源来看,如果在满足原相同需要或者达到相同目的条件下,直接消耗的实物能源比原来减少了就是狭义节能。

2.广义节能

广义节能是指在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通过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措施达到节省物力、人力、财力、运力等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产生的节能效果,也称为间接节能。在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直接消耗实物能源以外,还必须借助消耗和占用其他各种物资等资源。比如在工业企业的钢铁生产中,不但需要直接消耗煤、电、蒸汽等实物能源,同时还必须消耗铁矿石、溶剂、耐火材料石灰等各种原材料,以及需要冶炼技术、人员和运输等,而这些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消耗能源,同时技术设备、人员和运输成本输入也是影响钢铁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节约这些原材料和资源成本达到的节约能源资源效果就是广义节能。另外,提高产品和工程建设质量、合理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改变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引起的节能也可以称为广义节能。

广义节能指既包括直接减少消耗实物能源,又包括通过间接提高经济效率所引起的节能效果,主要表现在合理地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系统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人力消耗、降低成本费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