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简析

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简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依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专家组,充分利用兵工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四阶递进,岗能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4.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2)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实现3年不断线全过程工学结合,产学交替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替在课堂、社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3年不断线,有利于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简析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为初级岗位、目标岗位和迁移岗位,如图4.2所示。

图4.2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培养西南兵工行业、重庆和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机械制造岗位群人才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第一线从事普通机械加工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等岗位工作,具备机械加工、装配、维护和管理技能,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托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专家组,充分利用兵工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四阶递进,岗能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对知识技能的认知过程,将职业能力培养分阶段与相应的职业岗位对接,如图4.3所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对接初级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接目标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对接迁移岗位;岗位适应能力对接真正的企业员工。根据职业发展要求,按岗位层次设计4个学习阶段,实现学生从“初学者”到“职业人”的转变。

第一阶段:第1学年完成基本素养和职业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普通机加操作工、CAD绘图员等初级岗位的职业能力。

第二阶段:第2学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通过一体化专业课程学习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使学生具备机械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工艺编制等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第5学期完成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的生产性专项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素养拓展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岗位能力储备。

第四阶段:第6学期完成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创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等训练,使学生职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提前解决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向行业工作能力转化的瓶颈,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或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作就业准备。

图4.3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实现3年不断线全过程工学结合,产学交替

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替在课堂、社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3年不断线,有利于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2)实现“课证融合”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完成钳工、数控车、加工中心中(高)级操作工、UG三维设计、AutoCAD高级绘图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证融合。

(3)全过程兵工职业素质培养

注重对学生兵工精神、兵工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将兵工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