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缝纫机针的优化设计及降低摩擦热措施

缝纫机针的优化设计及降低摩擦热措施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机针不宜过粗,压脚压力适中,适当降低车速。在这样高的速度下,针与加工材料之间产生剧烈的摩擦,因而会产生大量的热,使机针的温度明显升高。据测定,当缝纫机速度为1200r/min时,机针温度达217~239℃。材料在缝制过程中的这种损伤,是由于机针与材料剧烈摩擦产生热量而造成的,因此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摩擦,加速散热。首先是改进机针的构造设计,采取相关措施,以减少机针与材料的摩擦,有利于热量的散发。

缝纫机针的优化设计及降低摩擦热措施

缝制质量的优劣关系着服装成品的外观好坏和服用性能。因此,对影响缝制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科学的控制,是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服装生产是在机械化、高速化条件下进行的。要想获得良好的缝制质量,首先要保证服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缝性。所谓可缝性,是指服装材料能够适应机械的高速加工作用,能够按照加工制作的要求,不使材料受到损坏。因此,缝制质量,实际上是控制生产中的各种因素,使服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缝性。

服装材料的可缝性有各种表现形式,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前面所讲到的缝口强度,实际上也可作为可缝性。下面就生产中常遇到的可缝性问题,分析一下与之有关的各种因素。

一、缝口缩皱

缝口缩皱,是指服装面料经过缝制加工后沿缝口产生的变形现象。例如,缝口凹凸不平、缝口长度缩小、缝口起皱、产生波纹、上下两层面料移位等都属于缝口缩皱。缝口缩皱是缝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它对服装产品的外观质量有很大影响。

(一)缝口缩皱的形成

1.缝制过程中产生

缝纫机缝合面料时,为了形成线迹,缝纫线都将受到很大的张力。缝合以后,缝纫线在自然状态下要回复原状,便产生一定的收缩力。缝口在缝纫线收缩力的压迫下便会产生变形,出现缩皱现象(图7-3-1)。

2.穿用过程中产生

虽然缝制后没有明显的缝口缩皱,但在穿用过程中或洗涤过程中,由于缝纫线和面料都具有缩水性,当两者的缩水率有较大差异时,即吸水后收缩量不等的情况下,便会产生缝口缩皱现象。

图7-3-1 缩皱现象

3.由于面料性能差异而产生

当被缝合的两片面料性能有显著差异或者两片面料的缝合方向不一致时,由于面料的尺寸稳定性不同,因此缝合后会产生缝口的缩皱现象。

(二)缝口缩皱的测定与评价

生产中为了更好地控制缝制质量,对缝口缩皱需要进行测定与评价。测定与评价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目测分级法

目测分级法是一种定性的测定方法,多用于服装成品质量评定。具体做法是:将被检验的缝口剪为9段,放在灯光下分别与标准照片进行对比。由有经验的检验人员进行观察,与缝口状态一致的标准照片比较,其等级即为此缝口缩皱等级。9段缝口分别由3名检验人员观测,每人观测3段,最后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标准照片共分为5级。缝口缩皱最严重为5级,没有缩皱现象为1级。

2.测量计算法

测量计算法是一种定量的测定方法,多用于缝制质量的分析与技术管理。缝口缩皱既然是面料在缝口方向上的变形,则必定可以测量出其物理量的变化。其中最简单的物理量是缝口的长度。把缝口长度的变化量作为缝口缩皱大小的标志,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缝口的缩率大小:

式中:SP——缝口缩率;

L——缝合前缝口长度,cm;

L′——缝合后缝口长度,cm。

(三)缝口缩皱的因素

缝口的缩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因素是缝纫时的机械作用、面料的性能以及缝制时的操作技术等。

1.缝纫机械作用

在生产中,缝口是依靠缝纫机进行缝制的。因此缝纫机的性能和工作状态对缝制质量有直接影响。例如,上下线张力的大小、送布齿的形状及动程大小、针板的形状、针的粗细、针尖的造型、压脚的摩擦力和压力的大小、机器的转速、线迹的密度等,都是使缝口产生缩皱的因素。只有根据缝制面料的性能和缝口的特点,把这些因素调节到适合的状态,才能保证面料具有良好的可缝性,避免缝口缩皱的产生。

下面的实验结果表明缝制机械因素与缝口缩皱的关系。

实验是将两层面料在各种条件下进行缝合,然后测量12.7cm长的缝口中所缝进的上下层面料的长度。在一定长度的缝口中,缝进的面料长度越长,则缝口的缩皱越大。图7-3-2所示为实验结果。

图7-3-2 实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各种影响因素中,上线张力和送布牙高度对缝口缩皱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在生产中要特别注意根据产品特点调节上线张力和送布牙的高度。一般情况下,在保证线迹形成良好的前提下,上线张力应以小为宜,送布牙的高度也应尽量降低。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机针不宜过粗,压脚压力适中,适当降低车速。这些对减小缝口缩皱也有一定作用。

2.面料性能(www.xing528.com)

不同性能的面料经过缝制后产生缩皱的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轻薄柔软的面料缝制时容易产生缩皱,而针织面料缝制时常产生上下层移位现象。另外,同一面料不同方向的尺寸稳定性不同,因此车缝方向不同时,产生缩皱的程度也不相同。通常,面料沿经向车缝缩皱较大,而沿纬向车缝缩皱较小。

为了减少缝制中产生缩皱现象,除了在产品设计和制订工艺过程中合理选择面料和加工工艺外,也可采取必要措施减少缩皱现象的产生。例如,车缝薄软面料时选用细机针和孔径小的针板,也可以在面料上垫上薄纸以增加缝合厚度,缝后将纸除去,以起到减小缝纫线张力的作用。

3.操作技术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也是避免缝合缩皱的重要方面。目前进行的缝制加工,除了机械作用外,一般都需手工加以辅助,因此操作时,双手的手势动作与机械配合等都会影响缝制质量。然而操作技术是人为的,是难以绝对控制的因素,最理想的途径还是研制性能更加全面、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械代替手工操作,从而保证缝制质量。例如,采用上下差动送布缝纫机就可以克服手工操作技术上的不足,有效防止缝口缩皱的产生。

二、材料热损伤

目前,缝制加工使用的高速缝纫机,速度为5000r/min,机针穿透面料的速度可达4m/s。在这样高的速度下,针与加工材料之间产生剧烈的摩擦,因而会产生大量的热,使机针的温度明显升高。据测定,当缝纫机速度为1200r/min时,机针温度达217~239℃。当缝纫机速度为2200r/min时,机针温度达275~285℃。在这样的高温下,许多服装材料将受到严重损伤。一些耐热性能差的面料,如氯纶织物,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将会熔融变质,使产品报废。有些化纤面料,如浅色的确良面料,经过车缝,针孔周围会变成黄褐色,出现面料炭化现象,严重影响外观质量。而一些缝纫线也会由于高温出现大量断线,影响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在缝制过程中的这种损伤,是由于机针与材料剧烈摩擦产生热量而造成的,因此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摩擦,加速散热。首先是改进机针的构造设计,采取相关措施,以减少机针与材料的摩擦,有利于热量的散发。除此之外,缝制耐热性能差的化纤面料时适当降低车速,也是防止面料损伤的有效手段。在缝纫线方面,为了防止缝纫线受热损伤,提高可缝性,采取柔软剂、润滑剂处理,也可增加耐热性。

三、材料机械损伤

缝制过程中材料的机械损伤,主要是指机针穿透面料时将面料中的经纬纱线刺断而造成的面料损坏。

对于机织面料,少数纱线被刺断,除影响缝口强度以外,一般不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然而对于针织面料,少数纱线被刺伤会发展成很大的破洞,后果就会很严重。因此在缝制针织面料时,更需特别注意防止机针刺伤的问题。

根据经验,机针刺伤面料多发生在以下场合:

(1)缝制比较硬板的面料。

(2)组成面料的纱线较细,密度较高。

(3)缝合面料的层数较多。

(4)缝合层数突然变化的部位。

(5)使用机针较粗,针尖锋利。

(6)缝纫机速度很高。

(7)在面料局部位置反复进行车缝。

除了前两项属于面料本身问题外,其他因素都需要在生产中加以调节控制,使各种因素达到适宜状态,以防止缝制过程中机针对面料的损伤。

小结

本章分析了缝纫线迹的特点及形成中的用线量、线迹强度的计算、缝口强度的相关因素,最后分析了影响缝制质量的各种因素。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缝口强度和影响缝制质量的相关因素。

思考题

1.如何计算缝纫线的耗量?

2.影响线迹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缝口强度?影响缝口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调节缝口强度?

4.缝口破坏形式可分为哪两种?比较它们的异同。

5.什么是缝合效率?它的高低有什么意义?

6.缝口缩皱是如何产生的?简述避免缝口缩皱的方法。

7.缝纫机针对面料的损伤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