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更点制度与十时制的关系

中国古代更点制度与十时制的关系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时制是中国古代时段划分方式之一,大都是参考太阳的特定方位和人们生活的习惯来作为标准。十时制应是昼夜不等的时制,由于昼夜长短是随太阳所在的赤纬位置而变化,所以不同季节的时段单位是不等长的。这种不等时段自东周战国之后渐渐被等时段的十二时制取代,但夜间的划分法还继续使用,即所谓的更点制度。中国古代的更点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是以昏为入夜,也是起更处,旦是昼的开始,是五更的终点。

中国古代更点制度与十时制的关系

左传》鲁昭公五年(前537)记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杜预 等,1981)。《隋书·天文志》记载:“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魏征 等,1983)526由此可知,春秋时曾有将一昼夜分为十个时段的方法。后来,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又将时段细分为:夜半、鸡鸣、晨时、平旦、日出、蚤食、食时、东中、日中、西中、晡时、下晡、日入、昏时、夜食、人定,即后来学者所谓的十六时制(张闻玉,1995)(陈久金,1998)。

十时制是中国古代时段划分方式之一,大都是参考太阳的特定方位和人们生活的习惯来作为标准。十时制应是昼夜不等的时制,由于昼夜长短是随太阳所在的赤纬位置而变化,所以不同季节的时段单位是不等长的。这种不等时段自东周战国之后渐渐被等时段的十二时制取代,但夜间的划分法还继续使用,即所谓的更点制度。宋代以后,天文历法中夜间计时方法大都改用十二时辰配合百刻方式,而不用更点制,但民间生活上仍然在使用。(www.xing528.com)

中国古代的更点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是以昏为入夜,也是起更处,旦是昼的开始,是五更的终点。昏旦之间所包含的总刻数就是夜漏数,也就是一夜五更的总刻数。同一夜的更点刻数是相等的,夜漏数除以五为每更刻数,再除以五则为每点刻数;《金史·历下志》记其计时法为“如不满更法为初更,不满点法为一点”(脱脱 等,1976)495。在历代历法上都载有二十四节气之日出、日入时刻表或昏旦时刻表,昏旦时刻与日出、日入时刻之差有固定关系。这固定值在东汉四分历之后皆为二刻半,即日入后漏二刻半为昏,日出前漏二刻半为旦。更、点的名称在历代亦有所不同,五更又称五夜或五鼓,点的别名有筹和唱之称,但分法皆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