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封闭与坊制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封闭与坊制研究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他们是国都中贵族的“里”的长官,地位较高,成为王朝内部的基层官员①。春秋时代齐国都城临淄的里制,《管子》中多次谈到。《管子·八观篇》指出了都城必须采用封闭结构的原因: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宫垣关闭不可以不修。一般的里有五十户。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封闭与坊制研究

1 先秦都城的里制

从西周直到秦汉,城邑中居民聚居的基本单位,叫做“里”,顾名思义,“里”该有一平方里的面积。直到北魏都城洛阳,还是“方三百步为一里”,“方三百步”就是一平方里。西周时代这种都城中贵族聚居的“里”,设有长官,叫做“里君”,这是西周王畿以内的官吏组织中最基层的官员。《书·酒诰》说:“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里居”是“里君”之误(从王国维说)。“内服”是说王朝内部官员,“百僚”是说百官,“庶尹”是说众多的长官,“惟亚”是说次等的副官,“惟服”是说一般的官吏,“宗工”是说宗族的官员,“百姓里君”是指贵族的“里”的长官。令彝铭文说:“舍三事令:?(逮)卿事寮,?者(诸)尹,?里君,?百工。”这是说发布三大政事的命令,到达卿事僚(官署)、诸尹、里君和百官。“百工”就是指百官。《逸周书·商誓篇》记周武王说:“告尔……及百官、里居、献民”;又说:“命尔百姓里居、君子”,这里的“里居”也是“里君”之误。“献民”和“君子”都是指一般贵族,“里君”也是指贵族的“里”的长官。因为他们是国都中贵族的“里”的长官,地位较高,成为王朝内部的基层官员①。春秋时,也还有称“里”的长官为里君的。如《管子·小匡篇》记管子对齐桓公说:“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为齐国,以为三军,择其贤民,使为里君。”

春秋时代齐国都城临淄的里制,《管子》中多次谈到。《管子·立政篇》讲到,分“国”为五个“乡”,分“乡”为五个“州”,分“州”为十个“里”,整个国都共250个“里”。而《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篇》又谈到,把国都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分为十个“连”,每“连”分为四个“里”,这样每“乡”有四十个“里”,十五个士乡共有600个“里”。每个“里”又分为十“轨”,五家为一“轨”,就是每里有五十户。齐国都城的这两个“里”数,很不相同,可能由于记述的时代不同。古代“里”或“闾”的户数不一致,多的有八十户,少的只有二十五户。例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讲到井田制下的“里”,“一里八十户”;又如《周礼·地官·大司徒》所说国都中“六乡”组织,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周礼·地官·遂人》所说郊外的“六遂”组织,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和“闾”都是二十五户。

《管子·八观篇》指出了都城必须采用封闭结构的原因: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宫垣关闭不可以不修。故大城不完,则乱贼之人谋;郭周外通,则奸遁逾越者作;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闾无阖,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明君者,闭其门,塞其途,?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故罪罚寡而民以治矣。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必须采用封闭结构的理论。就是说,为了防止“乱贼之人”“奸遁逾越者”和“攘夺窃盗者”以及发生“男女无别”的事,必须防止“大城不完”“郭周外通”“里域横通”,必须“闭其门,塞其途,?其迹”(阻塞可以通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居民犯罪的机会而维持治安。

根据上述理论,“里域不可以横通”,“里”就只能有一条直通的道路了。在“里”的一头或两头设有里门,中间有一条直通的道路。只有这样,才便于控制整个“里”,便于从里门监视检查出入的人。《管子·立政篇》对于这点说得很明确:

筑障塞匿,一道路,抟(专)出入,审闾,慎?(管)键,?藏于里尉。置闾有司,以时开闭。闾有司观出入者,以复于里尉。凡出入不时,衣服不中,圈(眷)属群徒不顺于常者,闾有司见之,复无时。(www.xing528.com)

“里尉”是一里之长,“闾有司”是看守里门的小官,“闾”是指里门,“管”是锁钥,“键”是关门的插销。这是说,必须建筑围墙和堵塞缺口,只有一条道路,专用于出入。要细心看管里门,注意锁钥和插销,钥匙要由“里尉”掌管;要设置“闾有司”的官职,按时开闭里门;“闾有司”要察看出入的人,把情况报告里尉;凡是出入不遵守时间的,穿着衣服不合式的,家眷亲属以及所属群徒的行动不合常规的,“闾有司”见到,都要随时报告①。当时居民所住的“里”,设有里门叫“闾”,“闾”旁建有门房叫“塾”,主管者常常坐在塾中,监视经过“闾”出入的人。《管子· 八观篇》也说:“州里不鬲(隔),闾不设,出入毋时,早晏(晚)不禁,则攘夺窃盗攻击残贼之民,毋自胜矣。”就是说,州里没有间隔,里门没有设置,出入没有定时,早晚不加禁止,对于抢夺、盗窃、攻击、伤害人的分子,就无法管制了。

战国时代中原各国大体上都沿用这种里制,所有行政系统仍然以“里”作为基层单位。《墨子·尚同上篇》和《尚同中篇》讲到行政系统,都是“国”“乡”“里”三级,乡有乡长,里有里长。《吕氏春秋·怀宠篇》讲到行政系统是“国”“邑”“乡”“里”四级。《韩非子·八经篇》说:“伍、闾(原误作“官”,从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改正)、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所说“伍、闾、连、县而邻”,是说伍,闾、连、县等层组织的人要像邻居一样,说明当时的“县”以下,有连、闾、伍三层组织,“伍”是指五户相保的编制,“闾”即是“里”,是“伍”上一级的基层单位。《蠪冠子·王?篇》说:“其制邑,……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一般的里有五十户。《管子·度地篇》又说:“百家为里。”

战国时代秦国的“里”的长官叫“里正”,据说秦昭王有病,康复后,百姓杀牛谢神,秦昭王因此“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篇》)。根据云梦出土的《秦律》,“里”的长官称为“里典”,里典的职司范围很广,如监督居民登记户口,通知居民于何时服何役,居民财产被官府抄没封存时要在场作证,居民有患“疠”(瘤型麻风病)的,要带同病人上报并请官方医师诊断。因为按照《秦律》,麻风患者必须送到政府所设的“疠迁所”实行隔离。

战国时各国的“县”“乡”所属的“里”,包括都城中的“里”,都设有看管里门的官,叫做“监门”。例如秦武王的丞相甘茂,原来从师于下蔡史举,史举原是下蔡里巷的监门①。又如秦攻灭魏以后,魏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集解》引张晏曰:“监门,里正卫也”)。又如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人郦食其,因“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史记·郦生列传》)。里闾的监门是最低级的小吏,被看作一种低贱的职司。《战国策·齐策四》记齐宣王的左右说:“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监门这个职司虽然很低贱,但是他们主管里门开闭并监视出入的人,对于维持治安是十分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