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公建设东都成周,原是为了完成武王的志愿,目的在于防止殷贵族的叛乱,加强控制中原及四方地区。该是成周建成之后,周公又进一步把殷贵族迁移来。军队的编制是和“国人”的乡里组织密切结合的。因此周朝十分重视对成周东“郭”的管理教导。所谓“东郊成周”,就是指成周东部大“郭”的“国人”居住区。其中东都成周在统治上的作用尤其重要,而且成为全国征收贡赋的中心。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成果

周公建设东都成周,原是为了完成武王的志愿,目的在于防止殷贵族的叛乱,加强控制中原四方地区。据《逸周书·度邑篇》,武王克商以后,为了“图夷兹殷”(图谋平定这些殷贵族),主张建设东都,认为“自洛禭(洛水入河处)延于伊禭(伊水入洛处)”,“其有夏之居”。也就是周人应该建都之处。所谓“有夏之居”,就是周人之居。周人常常自称有夏或区夏,见《尚书》的《康皓》《君睪》《立政》等篇①。武王把这件事嘱托周公,并“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史记·周本纪》)。

“营”是规划定位之意②,“周居”就是周人的都城所在。此后周在洛邑就驻屯有大军,所以在周公没有建成东都以前,洛邑已是个军事重镇,有“洛师”之称,《尚书·召诰》说:“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师”,《尚书·洛诰》又记周公说:“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洛之所以称“洛师”,犹如西周金文中称驻屯大军的某地为“某?”。周公建设成周,所以要在小“城”之东,建筑大“郭”,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为了驻屯大军,做好防御设施。西周有三支驻屯大军,“成周八?”就因驻屯于成周而得名。另一个主要用途,就是用来迁居殷贵族。原来武王设置三监,对原来商代王畿的殷贵族,采用就地监督管理的办法。等到平定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以后,吸取这个教训,就改用分散迁移殷贵族的办法,以便监督管理和利用。当时除了把一部分殷贵族分批赏给分封出去的诸侯如伯禽等人带往封国以外,大量殷贵族被迁移到洛邑来,以便监督和利用。当周公营建成周以前,已有许多殷贵族被有组织地迁移到洛邑来。他们就是原来的殷贵族首领“侯、甸、男、邦伯”带到洛邑来的。召公、周公营建成周,主要就是使用迁来的众多的殷贵族力量。《尚书·召诰》说:“大保(即召公)乃以庶殷(即众多的殷贵族)攻位(营建地位)于洛禭。”又说:“周公乃朝(早)用书(发布命令的文件)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大举动工)。”《尚书》的《多方》和《多士》,就是周公用“王命”来教训迁到洛邑的殷贵族。《书序》说:“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该是成周建成之后,周公又进一步把殷贵族迁移来。

周公对待迁移到成周的殷贵族,采用监督兼利用的方针,仍然分配给他们田地住宅,从而争取他们服从和效劳。《尚书·多士》最后一段告诫殷贵族说:

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倏宾(“宾”通作“摈”,是说不会对四方有所摈弃),亦惟尔多士(指殷贵族),攸服奔走(服役而效劳),臣我多逊(要臣服于我而多顺从),尔乃尚有尔土(仍能分配给你们土地),尔乃尚宁干止(“宁干止”谓安心于事业和居处)。

所谓“攸服奔走”,应该包括服兵役,充当“成周八?”的甲士在内。这种迁移殷贵族的政策,可以说一举两得,既可以削弱这些殷贵族在原住地的势力,防止他们的叛乱;又可以加强对他们的监督,还可以利用他们充实“成周八?”,使成周八?的战斗力更加坚强。(www.xing528.com)

周公这样建设成周的大郭,用来驻屯大军和迁居殷贵族,就充实了东都的“国人”力量,扩展了“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按照“国”“野”对立的乡遂制度,国都的军队是以贵族作骨干,并征发“国人”中壮丁编制而成。军队的编制是和“国人”的乡里组织密切结合的。因此周朝十分重视对成周东“郭”的管理教导。《书序》说:“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礼记·坊记》引有《君陈》佚文,郑玄注:“君陈,盖周公之子,伯禽弟也。”所谓“东郊成周”,就是指成周东部大“郭”的“国人”居住区。当时“国人”的居住区称为“乡”或“郊”①。“分正”是分别治理的意思。《书序》又说:“康王命作册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所说“成周郊”,主要是指成周东郊。“分居里”是说“分别民之居里”(伪《孔传》),就是加强对乡里组织的整顿管理。

西周王朝创立了东西两都,建立了东西连通的王畿,作为全国统治的枢纽,这是政治上的重要设施,对此后西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逸周书·作雒篇》说:成周“制郊甸方六百里,同西土方千里”。《汉书·地理志》也说:“初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其中东都成周在统治上的作用尤其重要,而且成为全国征收贡赋的中心。即《史记·周本纪》所说:“四方入贡道里均。”成周不仅是对周围“郊甸”征发人力物力的中心,而且是对四方诸侯征收贡赋的中心,更是对四方被征服的夷戎部族或国家征发人力物力的中心。根据兮甲盘铭文,周宣王命令兮甲(即尹吉甫)“政(征)司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尸(夷)”,规定南淮夷既要贡纳币帛、积贮,还要“进人”(即进贡服役的劳动者),且都必须输送到一定的地点,否则的话,就要受到讨伐。当时军事上的征伐,主要目的就在于贡赋上的征收,人力物力的征发①。

由此可见,成周的布局,所以要在王城以东建设大“郭”,用来安置“国人”和迁居殷贵族以及驻屯“成周八?”,完全出于周朝加强中原以及四方统治上的需要。“成周八?”不仅用于征伐不服从的诸侯和夷戎部落,而且是巩固统治的一种威慑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