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的布局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的布局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灭亡时,琅笽王司马睿在江东重建东晋王朝,又以建康为国都。建康宫殿布局沿用魏晋洛阳的旧制。东晋、南朝这样讲究正殿间数的开阔,对后代宫殿制度有深远影响,隋唐沿用其制。东晋、南朝建康的布局,对北魏重建洛阳是很有影响的。东晋、南朝的建康城如同东吴的建业城,依然是内城性质。由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建康人口较建业大为增加。所有这些,都该受到梁武帝设同泰寺于宫城正北的影响。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的布局

东吴只存在五十年,为西晋所灭。西晋灭吴后,恢复建业旧名秣陵。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从秣陵分立临江县,次年改称江宁县。太康三年又将秣陵分为二邑,淮水以北称建邺,淮水以南仍称秣陵。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石冰从张昌起义,进攻扬州诸郡,太初宫就毁于兵火中。后来晋广陵度支陈敏进据扬州,在太初宫基础上建筑府舍。西晋末,为了避愍帝讳,建业又改称建康。西晋灭亡时,琅笽王司马睿在江东重建东晋王朝,又以建康为国都。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

东晋初期沿用东吴旧城与陈敏所建府舍,到咸和五年(公元330年)晋成帝(公元325—342年)方“作新宫,修苑城”(《晋书· 成帝纪》)。建康城仍是周围二十里十九步,南面三门,正中仍称宣阳门,东侧为开阳门,西侧为陵阳门,东面有清明、建春二门,西面为西明门,从西明门到建春门之间建有东西向横街,街北为宫城,亦称台城或苑城;街南为中央重要官署。宫城原为土墙,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改用砖砌。周围八里,每边二里。宫城有内外两重。内壁北面无门,南有端门,东有云龙门,西有神虎门。外壁南有大司马门和阊阖门,东、西有东西掖门,北有平昌门(俗称冠爵门)。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尚书仆射谢安因原有宫殿不够宏丽,建议重作新宫,计建成内外殿宇大小三千五百间(《晋书·谢安传》《建康实录》卷九)。

建康宫殿布局沿用魏晋洛阳的旧制。正殿称太极殿,共十二间,以象十二月,用作大朝。两旁有东西二堂,作为日常听政与召见大臣之所。太极殿以北为显阳殿,是皇后正殿,东西两旁是含章殿和徽音殿。宫城正门大司马门,前临东西向的横街(《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丹阳记》)。从大司马门经建康城宣阳门到秦淮河北的朱雀门(即大航门)有南北向的御道,沿用东吴建业城旧制,作为全城中轴线。朱雀门之南,秦淮河上原建有朱雀航,作为都城南面的重要通道。晋明帝(公元322—325年)时,在平定王敦之乱的战争中烧毁。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重建为朱雀浮航,所谓浮航即是用船舶连接而成的浮桥(参看图43)。南朝沿用建康为都城,并沿用东晋宫殿(只是对宫城门名有所更改)。宋、齐二代只对居室、苑囿有所增建①。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在宫城南面内壁端门和外壁大司马门之前建筑神龙、仁虎二阙,天监十年又在宫城四周加筑一道围墙,使二重增加为三重。天监十二年重建太极殿及东西二堂。太极殿改为十三间,以象闰数(参看图44)。

东晋、南朝这样讲究正殿间数的开阔,对后代宫殿制度有深远影响,隋唐沿用其制。隋代东都的正殿乾阳殿也是十三间(《大业杂记》),西京的正殿大兴殿想必相同;唐代西京的太极殿即是隋的大兴殿。后来北宋正殿以十一间开阔为最高等级,其次为九间开阔,金、元两代都沿用其制。明代正殿以九间开阔为最高等级,清代又恢复以十一间开阔为最高等级。

东晋、南朝建康的布局,对北魏重建洛阳是很有影响的。北魏孝文帝在改建平城过程中,除了派蒋少游到洛阳丈量魏晋宫室基址以外,还派蒋少游作为李彪副使一同出使南齐,观摹建康宫殿规模。后来孝文帝任命大臣设计重建洛阳宫殿和官署,就是综合南北几个都城布局的优点,作了进一步的改进。(www.xing528.com)

东晋、南朝的建康城如同东吴的建业城,依然是内城性质。建康城的南、东、西三面城郊,具有外郭性质。外围的长江、石头山、玄武湖、钟山成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先后在外围利用山头丘陵等险要形势建成的许多小城堡,又形成一个军事防卫圈。城南石子岗(今雨花台)西北原有越城,城西石头山南有石头城。石头城原为土筑,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改为砖城,建有烽火台和粮仓等,具有要塞性质。城东南秦淮河北岸有东府城,晋安帝义熙十年所筑,梁末侯景曾入据城中,改筑砖城。城西南靠近长江冶城附近有西州城,原是王敦所立的扬州治所,后为丹阳尹治所,与东府城遥遥相对。南面沿着秦淮河有东吴兴筑的栅塘,既用以防洪,兼用作防御工程。城北临江有白石垒(又称白下垒),是陶侃为了防御苏峻作乱而兴筑。

由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建康人口较建业大为增加。梁时,城中居民有二十八万多户,西到石头城,东到倪塘,南到石子岗,北过蒋山,东西南北的城郊范围都有四十里地。城东青溪,城南朱雀桥、乌衣巷一带都是贵族聚居区。青溪多南朝的高门甲族,乌衣巷中以王、谢二族为最著。“市”在东吴原有的基础上大有发展,除已有的大市、东市、北市以外,还有小市十多所。同时出现了以交易一种货品为主的市,如牛马市、纱市、蚬市之类,说明当时有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商品的贸易正在进一步地发展,已经逐渐突破原有“市”区的范围。《隋书·食货志》载:“淮水北有大市百余(按百余两字当有误),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苛重的税收,限制了原有大市的发展;而分散的小市得到了成长的机会。

南朝对皇家园林曾不断扩建。宋文帝时,曾在城外北面玄武湖建设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又在城内宫城东北华林园中兴筑景阳山,并将玄武湖水引入华林园内天渊池,通向宫中,经太极殿出东西掖门而注到宫城南面;更在城外东北郊,将北郊坛移出覆舟山外,筑成北苑,又称乐游苑。此后齐梁诸帝又在华林园中不断增建殿台楼堂。

东吴建业和东晋、南朝的建康,是南方佛教中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孙权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创建建初寺,相传是建业第一所佛寺。后来建康城内外寺院林立,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著名的长干寺即在城南长干里。东吴时已建有阿育王塔,梁武帝时改称阿育王寺,并大加修建。城南淮水以北有著名的瓦官寺,因原有东晋设陶官的制陶作坊而得名。城北鸡笼山麓更有华丽的同泰寺,建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寺内有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多所。梁武帝信奉佛教,特为设置同泰寺于宫城正北,并开设大通门隔路相通。这是宫城正北设置寺院道观的开端,对后代有深远影响。唐代长安设佛光寺于宫城玄武门内神龙殿以西。后周汴京设太清观于内城正北,北宋东京沿用其制,改称建隆观,宋真宗又扩建为玉清昭应宫。金代中都把原有天王寺改称大万安寺(明代改称天宁寺),设在皇城正北。元代大都设大天寿万宁寺于大内正北。所有这些,都该受到梁武帝设同泰寺于宫城正北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