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沁阳天宁寺三圣塔:研究发现唐、宋叠涩密檐形制

沁阳天宁寺三圣塔:研究发现唐、宋叠涩密檐形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古称怀庆府、河内县,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名。天宁寺三圣塔位于沁阳市城内东南隅的沁阳市博物馆院内。金大定十一年,大云寺更名为天宁寺,在唐代建木楼阁处修砖石建筑三圣塔。图2-101936年的天宁寺三圣塔及正殿两通古碑见证了寺院兴废、创建木楼阁、建造天宁寺三圣塔等情况。天宁寺三圣塔外部沿袭了唐塔、北宋塔的叠涩密檐形制,形成挺拔秀丽的梭状轮廓。

沁阳天宁寺三圣塔:研究发现唐、宋叠涩密檐形制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古称怀庆府、河内县,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名。沁阳市东与焦作市相接,西北连济源市,西南与洛阳市接壤。焦枝、侯月铁路在境内交会,公路四通八达。

沁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42.1℃,最低气温-18.6℃。年平均降水量576.5毫米,平均年无霜期210天。

天宁寺三圣塔位于沁阳市城内东南隅的沁阳市博物馆院内。《河内县志》载:“大云寺在城内东南隅,今名天宁寺,本隋文帝所置,名长寿寺,武后改名大云寺,有大足元年碑。后有塔,系金大定十一年重建。又郡志引明郡志称,天宁寺,元泰定元年创,明洪武十年重修。按此系唐以前旧刹,云元泰定创者误也,或彼时始改名为天宁耳。”[11]综合相关文献可知:天宁寺始建于隋代,时名长寿寺,唐代改名为大云寺,并在寺后建木楼阁,后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大云寺更名为天宁寺,在唐代建木楼阁处修砖石建筑三圣塔。该寺曾规模宏大,后荒废。遗存有唐代大足元年所立“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立于塔前原山门东侧。碑文隶书,计31行,上部略可辨认,下部漫漶、剥落严重。武则天之所以改长寿寺为大云寺,并竖立“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碑铭的说法是:“河内大云寺者,本隋文皇帝所置长寿寺也。三河奥区,一方都会……镇以大行之险,绕以洪河之流。极眺 阇,百雉霞起;旷瞻井邑,万室云平。俗垕人淳,既富而教。乃吉祥之福地,信招提之净域。经营之始,丽极当时。大业沦□,□□交丧。□□□□,□□□□。封豕长□,荐食上国。洪水方割,劫火洞然。乃眷福庭,翦焉倾覆。有唐立极,宏阐胜因。揆日占星,增饰崇丽。洎隆周鼎革,品□光亨,天瑞地符,风扬月至。在璇玑而齐七政,御金轮以正万邦。□□□□,□□千圣。菩萨成道,已居亿劫之前;如来应身,俯授一生之记;大云发其遐庆,宝雨兆其殊祯……梵王胜殿,爰崇善法之堂。矧乎冠绝天人,度越今昔,焉可拱□灵贶,抑而不扬?乃下明制,顺天休命,肃昭鸿烈,用定厥祥。易长寿之前名,旌大云之佳□……因地精舍,未或能俦。尸利园林,孰云斯拟”,“□□□□□□□□□□□□者,累世衣冠,高尚不仕,行符曾闵,义烈金石……于此伽蓝,聿兴宝阁。审曲面势,置臬持绳。征玉西昆,求金南海。刊木少室,□山林中;徙石太行,□□□□。弄姿鹫岭,角壮天宫,于时贞观之十八载也。岛夷拒险,不率王略。龙韬授律,肃将天威太白出高,行师利于中国;王良策马,车骑满於辽阳。勒兵待边,深涉匈奴之地;劳车成礼,亲劳细柳之营。□□□□,□垂剑客。声高六郡,选尽百金……途出怀覃之境。睹斯福会,以挈檀那,各分轻出之资,共彻里粮之费。人以心竞,物以愿盈。宝货泉流,净财山积。寺有神昉法师者,禅□夙茂,智鉴□□,勤求善巧之方,志穷轮奂之美……规摹允备,绩用丕成。高阁洞开,层轩杰竦。琼阶切汉,径直天门。珠柱横空,光侵星殿……迦叶飞来,兹焉戾止……至矣哉!一都之壮观也。前刺史临川郡王讳嗣宗,今刺史河内郡王讳懿宗,好贤乐善,明德茂亲……威震百城,名驰九牧……郡以为表仪,京师并蒙其福……固唯先德在人,抑亦析薪克荷。凡我门生故吏,邦彦时英,见托为文,□当胜事。虽则不敏,其可已乎。”“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由“太子中舍人、上柱国贾膺福撰文并书,睿祖康皇帝孙文林郎太原武尽礼勒上”,贾膺福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重臣,亦是有名的书法家,这篇碑铭核心目的是论证武则天乃“弥勒复生”,为其君临天下制造舆论、笼络人心,却也给后人研究该寺的历史变迁留下了珍贵文献。

镶嵌于天宁寺三圣塔一层塔身的“舜都栖岩寺骷髅和尚铭”尚有较多文字可辨识,铭石额题下竖刻行草书铭11行,题为“怀州天宁寺万寿禅院创建三圣塔记”。正文10行,足行19字,说:“夫佛子出家,身则有为□□归于三室,□□□□□河中府荣河县□居村,大善知王祖翁之孙。□□父母,辞弃亲戚□□出家,三十一岁礼栖岩寺僧□为师,训名□□。大定二年八月,内蒙皇恩,赐到戒□□□□□寺门户,自中都回□州,妙姓□□,大悲七十里。大定七年,到□州延川积□材起塔。大定十年功毕,来天宁寺□建宝塔。大定十一年正月一日下午至五月八日葬,佛宝等□□□功。大定十一年六月一日刻石。”左侧另有4行文字,内容为:“砖匠王□□、申唤、赵清,助缘知事牛□□,司宏郝□,木匠冯均,泥匠贾□。施建塔烧砖之地王□□坊常,施打□秦□□,施打索□□,助□掌库□□□□,施建塔石门□□□南□□□,施建塔地□尉孟□□。”

图2-10 1936年的天宁寺三圣塔及正殿(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www.xing528.com)

两通古碑见证了寺院兴废、创建木楼阁、建造天宁寺三圣塔等情况。

民国时,天宁寺虽已荒废,但尚存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1936年夏,刘敦桢先生来河南调查古建筑,对天宁寺的描述是:“天宁寺俗称塔寺,在城内东南隅,始创于隋,称长寿寺,后改光明寺,唐代武后时易名大云寺,自金以后始有天宁寺的名称。寺的前部,仅存残破不全的山门三间。门内一片荒凉,唯东侧唐大定二年‘大云寺皇帝圣祚之碑’,以砖封砌,犹巍然峙于菜圃中。其北大雄宝殿改为中山俱乐部,殿后附属建筑数座,现亦划为警察住所。再北三圣塔雄峙寺后,与大殿同在南北中轴线上,依伽蓝配置的观点来说,它还能保持北魏以来的方法,很足罕贵。”[12]那时尚存的天宁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屋顶单檐四注,短促的正脊,和挑出较长的出檐,大体还存宋式典型”,刘先生勘测、分析后认为,该殿为“明建清修”,形制方面体现出较多河南地方建筑手法,“保存北平不易见到的手法”,“产生许多复杂纤巧的变体”[13]。大雄宝殿现已毁,殊为可惜。

天宁寺三圣塔平面呈正方形,坐北朝南,塔门南向,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系十三层叠涩密檐式砖石塔,总高30.375米。天宁寺三圣塔外部沿袭了唐塔、北宋塔的叠涩密檐形制,形成挺拔秀丽的梭状轮廓。内部做法与唐塔、北宋塔形制不同,采用了塔心室、回廊、券道、竖井、壁龛等多种建筑手法,巧妙地将塔内结构结合起来,建构起砖石木并用,别具风格的舍利塔。塔内保存有金代建塔题记“舜都栖岩寺骷髅和尚铭”和“一佛二菩萨”石刻造像等文物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寺内比丘道源主持修缮天宁寺三圣塔,在塔门上镶砌横额一块,中刻“中天一柱”四个大字。抗战期间,天宁寺三圣塔遭侵华日军炮击,九、十、十一、十二层南侧塔檐受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宁寺三圣塔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1953年,国家拨专款由当地政府对三圣塔进行修缮保护。1971年,沁阳县建立以天宁寺三圣塔为重点对象的沁阳县文物保护中心。1984年,在沁阳县文物保护中心基础上,建立沁阳县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1年,天宁寺三圣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其进行了整体修缮。

图2-11 1936年的天宁寺三圣塔内部走道(引自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