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街巷新布局及规则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街巷新布局及规则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面的御街,是从州桥向东,经临汴河的大街,出里城的旧宋门,直达外城的新宋门。西面的御街,是从州桥向西,经里城的旧郑门,一直达外城的新郑门。这条俗称为曲院街的投西大街,即是西面的御街。北面的御街,为了避免贯穿宫城的中心,设在宫城的东侧,以外城北面靠东的第二门新封丘门作为出口。界身巷是南北向的。街巷的排列是比较有规则的。“人烟浩闹”的马行街是南北向的直街,因此所有的巷都是东西向的横巷。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街巷新布局及规则

东京街巷的排列,最初当出于后周世宗扩建外城时所作的规划,即世宗诏书所说:“定街巷、军营、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后周扩建外城时,曾以街道为主要界限划定街巷的位置,也就是街坊的位置,北宋在这个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划。

北宋曾经指定了四条大街作为御街,以宫城为中心,经过里城四面城门,通向外城的四面城门,就是南面的南薰门、西面的新郑门(即顺天门)、东南的新宋门(即朝阳门)、北面的新封丘门(即永泰门)。“外城……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东京梦华录》卷一《东都外城》)。所谓直门两重,就是门外所筑瓮城的门,和原有城门成为一直线,不像三层瓮城那样各门彼此龃龉,所谓“屈曲开门”。这样南、西、东、北四面设有御街,是东京新创的格局,前此不曾见过。

南面的御街,前面已谈到,具有中轴线性质,从宫城南门宣德门向南,经州桥,出里城的朱雀门,再经龙津桥而直达外城的南薰门(以下参看图55)。

东面的御街,是从州桥向东,经临汴河的大街,出里城的旧宋门,直达外城的新宋门。“州桥之东,临汴河大街,曰相国寺,有桥平正如州桥”(《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汴河上的桥梁,只有州桥和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惟西河平船可过”,而且柱都用青石,近桥两岸都用石壁雕刻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同上书卷一《河道》)。

西面的御街,是从州桥向西,经里城的旧郑门,一直达外城的新郑门。《东京梦华录》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说:“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又说:“至朱雀门街西,过桥即投西大街,谓之曲院街。”“过桥”即指过州桥。这条俗称为曲院街的投西大街,即是西面的御街。南、东、西三条御街的交会点,即是州桥,正名天汉桥,是汴河横贯全城中心的桥梁,成为全城水陆交通的中心点。

北面的御街,为了避免贯穿宫城的中心,设在宫城的东侧,以外城北面靠东的第二门新封丘门作为出口。《东京梦华录》卷一《东都外城》,讲到北城四门,“从东曰陈桥门,次曰封丘门,北郊御路”。这条御路,从宫城南门宣德门出来,沿门前大街向东,经东角楼,沿东西向的潘楼街,到称为土市子的十字街口,折而向北,沿南北向的马行街北去,经里城的旧封丘门,直达外城的新封丘门。《东京梦华录》说:“土市北去乃马行街也。”(卷二《潘楼东街巷》)又说:“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卷三《马行街北诸医铺》)更说:“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庙斜街、州北瓦子,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卷三《马行街铺席》)可知从马行街北去,经旧封丘门到新封丘门,是一条南北向的垂直的热闹大街,即是北面的御街。

除了上述四条御街以外,东西向横街中重要的,还有宫城宣德门前的大街。大街向东接连潘楼街,经旧曹门街,出里城旧曹门,接连牛行街,直到外城新曹门;向西经过踊路街到旧梁门,沿着梁门大街向西,直到外城旧胜门。这样就成为经过宫城宣德门前、从东到西、贯通全城中心的大道。《东京梦华录》说,从潘楼东去经土市子,又东经十字大街,又向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出旧曹门朱家桥瓦子,以东即牛行街,“一直抵新城”(卷二《潘楼东街巷》)。所说新城即是外城的新曹门。同书又说,从宫城西南角西角楼,沿大街西去,即踊路街,直到梁门。出梁门西去,即梁门大街。经街南的州西瓦子和街北旧宜城楼,即是西大街。西去即作为开封府刑人之所的瓮市子,再去即都亭西驿与京城守具所(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虽然没有讲明西大街的终点必然是外城万胜门,作为接待外宾的都亭西驿必然在西边外城的城门内。(www.xing528.com)

此外南北向的直街,还有宫城东门东华门前的大街、宫城西南的与南面御街并行的浚仪桥街和相国寺东门大街等。

大体上东西向的大街有若干南北向的巷,南北向的大街有若干东西向的巷。如潘楼街是东西向的,“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同书卷二《东角楼街巷》)。界身巷是南北向的。从潘楼街东去的旧曹门街是东西向的,街南有东榆林巷和西榆林巷,都是南北向的。与潘楼街、旧曹门街并行的景灵宫东门大街也是东西向的,南北向的榆林巷正通到这条大街上,因而大街东端的太庙可以“北入榆林巷,通曹门大街”。这条大街以南,就排列有三条南北向的巷,称为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甜水巷(同书卷三《寺东门街巷》)。街巷的排列是比较有规则的。

出里城朱雀门通向外城南薰门的御街是南北向的直街,御街旁侧的东西向横街,或称为巷。例如“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巷(邓之诚校:?应作秸)、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东京梦华录》卷二《朱雀门外街巷》)。保康门是里城朱雀门以东的城门,保康门街当与朱雀门的御街并行,都是南北向的,从朱雀门外向东通到保康门街的大街麦秸巷,必然是东西向的横街。果然同书又说:“出保康门外,南至横街,西去通御街,曰麦稍巷(邓之诚校:稍应作秸)。”(卷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

“人烟浩闹”的马行街是南北向的直街,因此所有的巷都是东西向的横巷。“先至十字街,曰鹩儿市(《说郛》“鹩”作“鹌”),向东曰东鸡儿巷,向西曰西鸡儿巷”(同上书卷同条)。东西两条鸡儿巷,都是东西向的横巷。“北去杨楼以此,穿马行街东西两巷,谓之大小货行。”(同上书卷《酒楼》)大小货行横穿马行街,分为东西两巷,当然又是东西向的。

《东京梦华录》中叙述街市的分布情况,常详述各种商店所在的“街”或“巷”,而没有一处谈到“坊”的,但是在一般叙述中,常以“坊巷”连称。如说“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卷三《防火》);“坊巷桥市皆有肉案”(卷四《肉行》);“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卷三《马行街铺席》),等等。当是北宋末年民间习惯上已不用坊名而多用巷的俗称了。所谓“巷”,原是“坊”的通道,例如榆林巷原是宣平坊的巷(金刘祁《归潜志》卷一载王飞伯《赠密国公完颜?》:“宣平坊里榆林巷”)。因而作一般叙述时,常以“坊巷”连称。

在唐代长安外郭城中,“街”原是整齐排列的许多“坊”之间的通道,而“坊”中通道多称为“曲”。到北宋东京,坊中通道多数称“巷”,也还有少数称“曲”的,如景灵西宫有南曲,尚书省西门有西车子曲等。在“街市”逐渐形成和众多居民需要大量日用必需品的情况下,人们就重视“街”和“巷”的交通及其合理安排,所以当初后周世宗扩建东京外城,所下诏书就以“定街巷”作为首要的规划,并且说“定街巷”等擘画完成后,“即任百姓营造”。随着“街市”的形成和发展,“巷”中日常必需品供应商店的设置,“街”就不再是“坊”之间的通道,而成为街道两侧商店和住宅的通道;“巷”也不仅是“坊”内的通道,而成为小巷两侧商店和住宅的通道,从此大街和小巷连结的交通网逐渐形成。东西向的大街,两侧有若干南北向的小巷;南北向的大街,两侧有若干东西向的小巷。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是局限于“坊”内的通道,而都直通大街,于是原来作为封闭式的许多“坊”中间的“街”,成为通向许多小巷的大道,从此“街巷”的结构就代替了原来的“街坊”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