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洛阳城郭布局在唐代的成果》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洛阳城郭布局在唐代的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洛阳城,原来也是隋代创建的。洛阳郭城由于洛水横贯城中,分为南北两半。北半的西部是内城;东部是北郭,分布有二十八个坊和一个“北市”。西郭的南墙有定鼎门,向北直通宫城的应天门,这条定鼎门大街是唐代洛阳的中轴线。书店不知起于何时,至少东汉洛阳已有不少书肆,已经起着文化传播作用。到唐代,洛阳的书店当然更有发展,南市就有卖书肆①。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洛阳城郭布局在唐代的成果》

唐代洛阳城,原来也是隋代创建的。隋统一以后,隋炀帝(公元604—616年)为了进一步控制关东和江南,便于向四方征收贡赋,徙居富商大贾及工艺户,于洛阳营建东都。选择地点在汉魏洛阳故城的西面,周代王城的东南,既横跨鏶水两岸,又直跨洛水两岸。面积约47平方公里,比长安要小得多。内城(包括宫城和皇城)位于郭城的西北角。原来隋代所筑的郭城是短垣(矮墙),到唐(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才重建外郭城。(参看图49)

洛阳宫城南面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乾元殿,武则天时改建为明堂,唐玄宗(公元712—756年)时拆改明堂为含元殿,这是举行朝会的地方。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处所,和大明宫一样称为宣政殿,偏处于含元殿之西,规模不及长安的太极宫和大明宫。皇城紧靠宫城之南,呈东西向长方形。另有东城紧附皇城之东,呈南北向的长方形。

皇城与东城分布有各种官署。在宫城之北有圆璧城。在东城之北有含嘉仓城,南北约长700多米,东西广600多米,仓城内发现粮窖200多座,排列整齐。隋炀帝建造东都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来征收和积储大量粟帛。除了在东都的内城中造含嘉仓城以外,还在洛阳以东、巩县(今河南巩义)境内建筑周围二十里的洛口仓,穿有三千窖。

在皇城西南的禁苑东部唐高宗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又起建规模很大的上阳宫,南临洛水,西靠谷水,有观风(正殿)、甘露、麟趾等殿。这和长安在东北禁苑造大明宫的情况相似,高宗晚年常居此宫听政。

洛阳郭城由于洛水横贯城中,分为南北两半。北半的西部是内城(包括宫城、皇城、东城等);东部是北郭,分布有二十八个坊和一个“北市”。南半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与北郭相对的南郭,分布有三十九个坊和一个“南市”;西部是西郭,分布有四十二个坊和一个“西市”。总共郭区有一百零九个坊(一说一百零三个坊)。西郭的南墙有定鼎门,向北直通宫城的应天门,这条定鼎门大街是唐代洛阳的中轴线。所有坊的平面大都呈方形,长宽分别在460—580米之间,面积较长安的坊要小。各坊形制与长安相同,坊内外的街道也比长安狭窄。(www.xing528.com)

洛阳的三个市,北市、南市分别在北郭、南郭的中心,北市占一坊之地,南市占两坊之地;西市在西郭的西南角,也占一坊之地。三市分别临近漕渠、运渠和通济渠,交通便利,商业比较发达。北市东南的时邕坊、东北的殖业坊、西面的清化坊,都有旅馆或客舍,殖业坊西门并有酒家①。这种在“市”周围的“里”分设店铺经商的设施,是沿袭北魏洛阳的体制。北魏“洛阳大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以屠贩为业,另有准财、金肆二里居住富人;北魏“洛阳小市”东北又有殖货里。里名的取义都与经商有关。看来唐代洛阳依然沿袭这种风俗,北市东北有殖业、丰财二坊,东南又有毓财坊,南市之北有通利坊,西市之北有广利坊。所有这些坊名都与商人谋利有关,不是偶然的。

我们综合唐代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的市来看,当时各种行业的种类已十分繁多,长安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长安志》卷八“东市”条),洛阳南市“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指仓库),货贿山积”(《元河南志》卷一《京城门坊街隅古迹》“唐南市”条)。或者说东都丰都市(即南市)“邸凡三百一十二区,资货一百行”(《太平御览》卷一九一引《西京记》)。所谓二百二十行、一百二十行或一百行,都是大概的数字,无非说明各种行业之多。说明这时都城的市上商品交易的种类确实极多,无疑对于全国经济上的交流会起很大的作用。

从来都城的市,不仅起经济上的交流作用,而且起着文化上的传播作用。书店不知起于何时,至少东汉洛阳已有不少书肆,已经起着文化传播作用。例如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说明东汉洛阳书肆里,已有“众流百家”的著作,供人翻阅选购。到唐代,洛阳的书店当然更有发展,南市就有卖书肆①。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到唐代后期,长安东市已有好几家做雕版印刷业,已知有大刁家和李家②。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当然会起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