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城安邑: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成果

都城安邑: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邑原为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魏氏的封邑,魏绛开始徙治安邑。到魏惠王九年才从安邑徙都大梁。安邑故城在山西夏县西北约7公里,今称禹王城。中城在大城以内的西南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的初步看法,认为大城是魏都安邑,中城可能是秦汉时代河东郡治,小城最早可能是安邑的宫城。中城北墙的夯土既然含有少量战国瓦片,中城也该是战国时代建筑。但是,大城原是安邑的“郭”,是可以无疑的。

都城安邑: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研究成果

安邑原为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魏氏的封邑,魏绛(晋悼公的辅佐之卿)开始徙治安邑。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后,安邑成为魏国国都,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年)、武侯(公元前395—前370年)都建都在这里。武侯二年(公元前394 年)筑安邑城(《史记· 魏世家》)。到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 年)才从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安邑故城在山西夏县西北约7公里,今称禹王城。城址分大城、中城、小城及禹王庙四部分。中城在大城以内的西南部。小城在大城中部和中城东北角。禹王庙在小城外东南角,是利用古台基而修建的近代建筑①。

大城平面呈梯形,北墙长2100米,南墙长3565米,西墙有曲折,长4980米,东墙残存北段1530米(参看卷首图版十)。中城在大城以内西南部,平面呈方形,西墙、南墙就是大城西墙、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东北角有小城,东墙从小城南墙中部由北向南延伸。小城位于中城东北角,平面呈方形,而东南角缺去一块长方形。北墙长855米,西墙长930米(参看图26)。(www.xing528.com)

安邑故城,先后曾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人调查,因为未作详细钻探或试掘,所以三个城的关系还不明确。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的初步看法,认为大城是魏都安邑,中城可能是秦汉时代河东郡治,小城最早可能是安邑的宫城。他们所以判断中城是秦汉河东郡治,是因为城内布满汉代文化层,战国遗物远不如汉代遗物丰富,但是我们认为,这个意见还可商讨。中城北墙的夯土既然含有少量战国瓦片,中城也该是战国时代建筑。城内所以满布汉代文化层,是因为战国以后,汉代较长时期使用所造成的。中城相当于临淄新郑的西“城”性质,大城相当于东“郭”的性质,西“城”也正位于东“郭”的西南角,布局方式基本一致。小城只是宫墙性质,如同新郑的西“城”中有方形宫墙一样,它只是西“城”的一部分。当然,这只是个推断,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考古调查来证明。但是,大城原是安邑的“郭”,是可以无疑的。现在大城以内东北部有个村庄叫郭里村,所谓“郭里”,就是大“郭”以内的意思,当是自古相传下来的一个地名,这是个有力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