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长江水资源及水生态气候条件:季节特征介绍

现代长江水资源及水生态气候条件:季节特征介绍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流域处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副热带地区,东临浩瀚的太平洋,海陆的热力差异及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使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成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春季的低温阴雨:长江中下游春季天气的基本特征是冷暖阴暗变化剧烈,多低温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冬季气候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团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的天气特征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冷空气活动过程。

现代长江水资源及水生态气候条件:季节特征介绍

长江流域处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副热带地区,东临浩瀚的太平洋海陆的热力差异及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使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成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汛冬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长江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等地,多年平均输入到流域上空的年水汽量约67800×108m3,其中约25%转变成降水,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mm左右。降雨集中在夏秋季,5—10月的雨量占全年的70%~90%。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除江源区因地势高,水汽少,年降水量小于400mm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m。年降水量大于1600mm的特别湿润带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和江西、湖南部分地区。长江各大支流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1951—1998年报汛资料)为:金沙江809mm、岷江978mm、嘉陵江954mm、乌江1076mm、洞庭湖水系1390mm、汉江918mm、鄱阳湖水系1626mm。长江流域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一般年份,最早为洞庭湖、鄱阳湖水系,4月即进入雨季,6月中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为梅雨季节,雨带徘徊于干流两岸,呈东西向分布;7月中旬至8月,雨带移至四川和汉江流域,呈东北西南向分布,此时长江中下游和川东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9月,雨带又南旋回至长江上中游,多雨区从川西移到川东北至汉江上游基本上错开,一般不易形成上游洪水和中下游洪水的严重遭遇。若大气环流异常,上中下游雨季重叠,干支流洪水遭遇,则易造成地区性甚至全流域性大洪水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平均气温由南部的19℃逐步向北递减到17℃。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很大,从四川盆地到川西高原平均气温从17℃剧降至0℃。气温的年内分布体现了冬寒夏热的气候特点,1月是最冷月,7月是最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和南风。

长江流域水面蒸发无明显的地区分布规律,全流域年平均为922mm;长江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为540mm,总的分布趋势是中下游大于上游。

1.季节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为海拔较低的丘陵和平原,东临太平洋,南与南岭山脉相接,西连湘黔山地和秦(岭)巴(山)山地,北通中原大地。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四季分明。(www.xing528.com)

(1)春季的低温阴雨:长江中下游春季天气的基本特征是冷暖阴暗变化剧烈,多低温阴雨。大地回春后,大气和地球下垫面接收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西风气流过青藏高原时,受热力和动力扰动产生短波槽、低涡和切变线等阵水天气系统频繁东移,造成长江中下游的低温阴雨天气。“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中下游地区春季天气的一大特色。这种降雨天气一般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气象学中称为“连阴雨”。绝大多数的春季连阴雨持续时间为5~7天,长者可达半月以上,容易造成涝渍灾害。

(2)初夏梅雨和盛夏伏旱:每年6—7月份,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近似东西带状地区,都会出现一段降雨非常集中的特殊降雨天气,降雨范围广、强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经常出现暴雨天气。此时正值江南特产梅子成熟之际,故称此为“梅雨”。

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开始,称为“入梅”,7月上旬末或中旬初结束,称为“出梅”。但每年入出梅时间的早晚、持续长短和降雨量大小的差别很大。正常的梅雨期20天左右,最长的为65天(1896年),次长的为50天(1954年),最短的只有6天(1971年)。梅雨期的长短和降雨量多少与洪涝和干旱紧密相连。盛夏伏旱发生于一年中夏季风势力最强盛的时期。

(3)秋高气爽:长江中下游地区9—10月份的平均降雨量、降雨日数或总云量都相对少于前后月份,因而形成以晴朗天气为主和气温凉爽的天气特征,俗称“秋高气爽”。

(4)冬季的寒潮大风:冬季气候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团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的天气特征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冷空气活动过程。据气象资料统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寒潮天气,每年最少有1次,最多有9次,平均为4~5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