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水时空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降水时空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降水量随高程上升而增大,垂直分布规律明显。春季降水量大于秋季,对缓解春旱是有利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北疆占年降水量的60%~80%,南疆占年降水量的70%~90%,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集中程度有所增加。

降水时空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一)区域分布特点

1.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天山山脊线为界,将新疆划分为南、北疆两个大区。北疆面积约45万km2,占全疆面积的27.4%,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45亿m3,折合降水深254mm,占全疆年降水总量的45.0%;南疆面积约119万km2,占全疆面积的72.6%,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99亿m3,折合降水深仅117mm,占52.6%。处于准噶尔西部山地迎风坡的哈拉依敏站,实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33.6mm,而背风坡的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等站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均在150mm 以下。

2.山地降水多于平原,降水垂直地带性规律明显

山区是主要降水区。山地面积70.13万km2,占总面积的42.7%,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062亿m3,折合降水深294mm,占全疆年降水总量的81.1%;平原区面积94.24万km2,占总面积的57.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82亿m3,折合降水深仅为51.1mm,占全疆降水总量的16.7%。

年降水量随高程上升而增大,垂直分布规律明显。但各山系递增率不同,多雨区大,少雨区小。根据各山系实测河谷剖面资料计算,在海拔3000m 以下,天山北坡西部的垂直递增率约为40~60mm/100m;准噶尔西部山地和天山北坡中部地区在30~35mm/100m 左右;阿尔泰山地在25~30mm/100m 上下。南部山地的递增率小于北部,天山南坡在10~20mm/100m 之间,西部略大于东部。昆仑山系的递增率约为10mm/100m 左右。海拔3000m 以上山区,目前无实测资料,降水与高程的关系比较复杂。海拔3000m以下地区降水量与高程的关系见图3-3。

图3-3 新疆年降水量与高程相关图

(二)降水量年际变化

(1)各山系年际降水过程不同步,存在明显差异,详见图3-4~图3-7。

图3-4 塔城站 (气)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图(www.xing528.com)

图3-5 乌鲁木齐站 (气)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图

(2)各地区年降水量年际最大变幅(最大年与最小年之比)差异很大。北疆地区比较小,一般为2~4倍,山地与平原差异不大,多雨区比值略小,少雨区比值略大;南疆山地为2~5倍,平原较大,塔里木盆地的北缘、西缘和哈密盆地为5~10倍,塔里木盆地的东缘、南缘和吐鲁番盆地为10~51倍。

图3-6 伊犁站 (气)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

图3-7 和田站 (气)年降水量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图

(3)90%以上的站点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 值在0.20~0.70之间。北疆小,南疆大;山地小,平原大;迎风坡小,背风坡大。CV 值以天山山地为最小,在0.20~0.30之间,单站最小值是位于天山中部高山区的天山站,仅0.11,这与我国东部湿润区的最小值相近。阿尔泰山地、准噶尔西部山地以及北疆平原区在0.30~0.40之间;昆仑山山系、塔里木盆地北缘、西缘在0.35~0.50之间;塔里木盆地东缘、南缘及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在0.50~0.70之间。

(三)降水量年内分配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受水汽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地区间存在差异,雨季开始时间各不相同。准噶尔西部山地迎风坡和伊犁河谷雨季开始最早,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出现在4~7月。除上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雨季推迟一个月,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出现在5~8月。雨季开始最晚的是东疆和焉耆盆地的局部地区,5月份降水量才明显增多,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出现在6~9月。

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情况是:阿尔泰山地、准噶尔西部山地迎风坡一般占40%~50%;准噶尔西部山地背风坡占60%以上;北疆其他地区占50%~60%;南疆地区一般占60%~70%;焉耆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东缘、南缘占70%~80%。

根据各地区主要代表站各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百分率的统计结果:北疆地区,春季占25%~35%;夏季占25%~45%;秋季占15%~25%;冬季占5%~15%;最大月占15%~20%,出现时间为6月或7月;最小月在5%以下,出现时间为1月或2月。南疆地区,春季占15%~30%;夏季占40%~60%;秋季占10%~20%;冬季占5%~10%;最大月占20%~30%,出现时间以7月为主;最小月仅占2%左右,出现时间多数在11月或12月。春季降水量大于秋季,对缓解春旱是有利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北疆占年降水量的60%~80%,南疆占年降水量的70%~90%,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集中程度有所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