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降水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中国降水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由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水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特征,因此,水资源的特点和地区分布,与降水的形式和特点密切相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季随着东南和西南季风进退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各地降水量分布的特点,大致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地带,它们是:1)十分湿润带。降水量各年不等是降水这一自然现象本身固有的特性之一。因此,我国的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显著特点。

中国降水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中国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由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水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特征,因此,水资源的特点和地区分布,与降水的形式和特点密切相关。

1.降水

降水是地表水资源的收入项,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少与引起降水的水汽输入量、天气系统的活动情况、离水汽来源的远近,以及地形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总的特点是东南部湿润多雨,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广大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个别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很少。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季随着东南和西南季风进退的变化而变化。濒临东南沿海的地区湿润多雨,而深入亚洲腹地的西北大陆,由于高原和山脉的阻隔,加上距离海洋遥远,降水很少,气候十分干燥,形成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全国实测年最大降水量发生在我国台湾省东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6569mm,其中最大一年降水量达8507mm。实测最小年平均降水量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实测年平均降水量为7.1mm,其中1968年全年降水量仅0.5mm,基本终年无雨。根据我国各地降水量分布的特点,大致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地带,它们是:

1)十分湿润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1600mm以上的地区,主要包括浙江大部、福建、台湾、广东、江西、湖南山地、广西东部、云南西南和西藏东南隅等地区。

2)湿润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1600~800mm的地区,包括沂沭河下游、淮河、秦岭以南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大部分地区。

3)过渡带。通常又称半干旱、半湿润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800~400mm的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东北、山西、陕西的大部、甘肃、青海东南部、新疆北部西部山地、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地区。

4)干旱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400~200mm的地区,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大部、青海、新疆西北部和西藏部分地区。

5)十分干旱带。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北部地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及广阔的藏北羌塘地区。

(2)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降水量各年不等是降水这一自然现象本身固有的特性之一。我国的降水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更大、更突出。近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要小。

我国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丰水年和枯水年降水量之比一般可达3~5倍,个别干旱地区高达10倍以上。

(3)降水的年内分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季随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进退变化而变化。除个别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我国大陆受西伯利亚干冷气团的控制,气候寒冷,雨雪较少。春暖以后,南方地区开始进入雨季,随后雨带不断北移。进入夏季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雨季,雨量集中,是举国的防汛期。因此,我国的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显著特点。秋季,随着夏季风的迅速南撤,天气很快变凉,雨季也告结束。

从年内降水时间上看,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较长,多雨季节一般为3~8月或4~9月,汛期连续最大四个月的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50%~60%。

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雨季为6~9月,这里是全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最不均匀和集中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汛期连续最大四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有时甚至一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一两场暴雨中。北方不少地区汛期1个月的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

由于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尤其广大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为严重,这是造成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农业生产也带来很大威胁。

2.蒸发

(1)水面蒸发。水面蒸发量是反映当地蒸发能力的指标,它主要受气压、气温、湿度、风、辐射等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

全国水面蒸发在地区分布上有几个明显的高值区和低值区。第一高值区是西北内陆区(除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高山区以外)。这一地区的年水面蒸发量大都超过1200mm,在著名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年水面蒸发量可超过2000mm,最大地区可超过2400mm。

年水面蒸发量达1200~1600mm的次高值区在全国分布很广,包括:地处高寒但日照强烈的青藏高原区;华北平原中部及西辽河上游区;广东、广西南部沿海一带及台湾西部;海南岛大部及云南大部地区。

低值区的分布有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千山山脉等气温低、寒冷潮湿的森林山地地区,年水面蒸发量仅有600~800mm,最低地区仅500mm左右。其次,长江以南的广大山丘区,年水面蒸发量大都在800~1000mm。

水面蒸发的年内变化,主要随不同季节的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气象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冬季气温低,水面蒸发量小,全国最小月水面蒸发量一般出现在1月或12月。全国最大月水面蒸发量出现在最干旱的月份,如华北和西北地区一般出现在5~6月,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在7~8月。

(2)陆面蒸发。陆面蒸发量是通过陆地表面和植物的蒸散发量以及水体蒸发量之和。陆面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和供水条件两大因素的制约。全国陆面蒸发量的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一样,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全国陆面蒸发具有如下特征:从东南沿海陆面蒸发量高值区800~1000mm,向西北递减至塔里木、柴达木盆地沙漠区的25mm以下。陆面蒸发量300mm的等值线由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以西起,经内蒙古高原向西延伸,再经黄河流域闭流区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后在拉萨东南出境。因此,它与降水量的400mm等值线趋势基本一致。陆面蒸发量300mm以西地区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300mm线以东,陆面蒸发量由西北往东南递增,多属于过渡带或湿润带。

(3)干旱指数。干旱指数是用来反映干湿程度的指标,以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γ来表示。干旱指数γ大于1.0,说明年蒸发能力超过年降水量,表明该地区的气候偏于干旱,γ值越大,干旱程度就越严重;干旱指数γ小于1.0,说明年蒸发能力小于年降水量,表明该地区气候偏于湿润,γ越小,气候越湿润。

我国干旱指数小于1.0的低值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地区等。其中长江以南、东南沿海诸河及台湾、海南岛主要山丘地带的干旱指数小于0.5。

西北内陆广阔的大沙漠地带是我国干旱指数的高值区。这包括内蒙古高原西北部、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其中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站,其干旱指数高达318.9。华北平原、松辽平原一带的干旱指数为1~3。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西北部的干旱指数为3~10。(www.xing528.com)

3.径流

影响径流形成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因素(如降水、蒸发、气温等)和下垫面条件(如地形、地质、土壤、植被、湖泊沼泽冰川等)。人类活动对径流也有重要的影响。

(1)年径流的地区分布。我国年径流分布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递减。在同一地区内,山丘区是相对年径流高值区,平原区是相对低值区;山丘区中的迎风坡是相对高值区,背风坡是相对低值区。

根据年径流深的大小,全国年径流深的分布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地带。

1)丰水带:一般指年径流深在1000mm以上,年径流系数一般大于0.5的地带。地区范围包括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云南省西部、西藏东南地区和台湾省,相当于年降水的十分湿润带。丰水带中的最高值区是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由向东移向南90°大拐弯处至国境线的一段地区和台湾省东北部的山丘区,年径流深可达2000~4000mm,台湾省局部山地年径流深可超过5000mm。

2)多水带:一般指年径流深为300~1000mm,年径流系数为0.3~0.5的地带。地区范围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及云贵川和广西地区,东北长白山区,相当于年降水的湿润带。

3)过渡带:一般指年径流深为50~300mm,年径流系数为0.1~0.3的地带。地区范围包括黄淮海平原、山西和东北三省大部、四川西北、西藏东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等地区,相当于年降水的过渡带。

4)少水带:一般指年径流深为10~50mm,年径流系数在0.1以下的地带。地区范围包括东北西部地区、内蒙古大部、陕北地区、甘肃、宁夏大部、新疆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相当于年降水的干旱带。

5)干涸带:一般指年径流深在10mm以下的地带,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沙漠地带、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及藏北的羌塘地区,相当于年降水的十分干旱带。

(2)年径流的多年变化。天然年径流和降水一样,存在着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河川径流多年变化情况与补给来源的性质、下垫面条件、集水面积大小诸因素有关。

一般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径流值变化大,冰川补给比重大的河流和以降水融雪混合补给的河流值变化较小,而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值变化最小。

(3)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径流的季节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我国除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属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外,全国大部分河流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我国绝大部分河流的季节分配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

我国连续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重,全国范围在45%~90%之间,一般为55%~75%。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起讫月份与降水量相一致,但出现滞后性。长江中下游南岸,我国东南地区一般为4~7月;华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上中游北岸,一般为7~10月;西部的新疆、西藏、云南等许多河流则为6~9月,这与受季风影响的降水量起讫月份相一致。

4.湖泊与冰川

(1)湖泊。湖泊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自然调节河川径流,提供供水、灌溉、航运及养殖等用水。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据初步统计,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有2300个,总面积约71787km2,其中,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大湖有12个。湖泊的地理分布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在一些排水不畅的地区,往往有成群的湖泊分布。在湿润的丘陵、平原地区一般为淡水湖,在干旱的高原、沙漠地区则多属咸水湖或盐湖。按照湖泊的地理分布和形成特征,全国可划分为五个主要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平原及山地湖区、云贵高原湖区。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面积4583km2,容积1050亿m3,湖水矿化度为12.49g/L,是一个高原大盐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面积分别为3583km2、2820km2、2420km2、2069km2、820km2

(2)冰川。我国冰川总面积约为58523km2,约占我国领土的6‰,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其大体范围是:南起云南省的玉龙雪山,北抵新疆的阿尔泰山,西至帕米尔,东到阿尼玛卿山;分属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

冰川的分布规模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尤以海拔高度影响较大,我国冰川多分布在西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寒山区。我国冰川按其形成的气候条件及冰川特性,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以大陆冰川为主。

5.地下水

(1)地下水及其分类。地下水是自然界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的资源属性,既是一种矿产资源,又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地壳岩石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包括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气态水、固态水及矿物中的水。我们所说的地下水主要是指岩石空隙中的液态重力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岩石空隙是否充满液态水的状况可划分包气带和饱水带;根据岩石的水理性质不同可把岩层划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另外,地貌和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赋存及运动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潜水含水层埋藏浅,上面不存在连续的隔水层,潜水直接通过包气带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发生联系,因此,气象、水文因素的变动对潜水影响明显,潜水的水质变化也比较大;承压水由于存在上下隔水层,具有承压性,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弱,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径流路径较长,承压水水质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不易受到污染,但一旦污染后也很难净化;上层滞水分布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由于其水量一般较小,动态变化大,只有在缺水地区,上层滞水才能有意义。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不同可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2)我国地下水的分布状况。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我国各大平原、山间盆地和大型河谷平原的第四纪砂和砂砾石层中,其水量丰富。按气候、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又可分为7类:主要分布在华北黄淮海平原和东北松辽平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冲积洪积平原的孔隙水;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河西走廊和准噶尔盆地,干旱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大型盆地的孔隙水;分布在晋、陕的汾渭、太原、伊洛等盆地及渭河谷地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的孔隙水;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的湿润地区冲湖积平原孔隙水;分布在东北辽河平原、华北平原、苏北平原及东南沿海的滨海平原孔隙水;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董志塬、洛川塬中的黄土层地下水;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北部毛乌素乌蓝布和腾格里沙漠的沙漠地区孔隙水。

由于自然地理和地质构造因素的控制,我国孔隙水南北方分布有明显差异,70%以上的孔隙水分布在北方。

岩溶水又可分为裸露半裸露和隐伏岩溶两类。裸露半裸露岩溶水主要分布在云、贵、川、桂、粤、湘、鄂等省和晋西北、鲁中、冀北等地,其特征是水量丰富,南方多发育地下暗河,水量分布不均匀,而北方以泉群出露,流量大且稳定;隐伏岩溶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广花盆地、江汉平原、淄博盆地等,其水量丰富而稳定,以垂直取水为主。

裂隙水广泛分布在占全国面积2/3的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和补给条件不同,其富水程度极不均匀。东北地区,含水层大部分为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变质岩碎屑岩,水量不甚丰富;而在陕、甘、宁自流水盆地白垩纪砂岩、砂砾岩中,水量较丰富;其他地区如四川盆地中部、闽浙丘陵地区,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但水量较小,部分地区水量贫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