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著名的生态环境灾难及启示

世界著名的生态环境灾难及启示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规划社会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对于灾害不断增长事实思考的必然结论。下面举出公认的古代和当代改造自然的努力导致环境蜕化,引发与最初预想结果相反的水环境灾难的事实。也就是说水环境出了问题,导致了早期两河流域文明的中断。加之为了生产,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落叶剂,使当地百姓的饮用水质严重恶化。报告称“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外,地球上恐

世界著名的生态环境灾难及启示

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自信心大为增强,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人们不停顿地向自然索取,甚至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为了今天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不自觉的以牺牲明天为代价,却无暇冷静地思考发展的背后进一步的结果会是什么。历史事实证明,在人们谋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审慎地思考长远的后果,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注意与自然规律相适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规划社会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对于灾害不断增长事实思考的必然结论。下面举出公认的古代和当代改造自然的努力导致环境蜕化,引发与最初预想结果相反的水环境灾难的事实。

1.无节制的灌溉导致两河流域文明的没落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主要位于今伊拉克境内)是世界文明四大发祥地之一。这一文明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早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其中最杰出的文化创造是在苏美尔时期,约相当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两河流域是《旧约圣经》中创世纪所说的伊甸园的所在。由于追寻《圣经》中描绘的伊甸园的兴趣和寻找与印度贸易捷径的实际需要,19世纪中形成了对两河流域的探险和考古热潮。考古材料证明了《圣经》记载的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两河流域文明较此前人们认定的巴比伦文明时代要早大约2000年之多。

这一地区古今在地貌和气候条件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平原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250mm以下,南部地区少于200mm,一年之中有8个月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依靠上游山区融化积雪的两河河水进行人工灌溉,成为支持两河文明发育的基本条件。考古发现,本地区最早的人工灌溉沟渠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此后的各代陆续完善,并在苏美尔人时代形成了排灌有序的庞大灌排系统。早期的聚落一般都集中在沿河道两岸,后来所形成的城市也都在两河之间。这些水利活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皇家泥版铭刻强调了水利的重要性,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资源。特别是定期的渠道疏浚和维修,需要大量人力时,军队和战俘也都投入其中。经过千百年,农耕技术不断提高,约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伦人已在泥版上刻下了一份珍贵的农业历书,包括109行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指导农夫在合适的季节将水引入农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农历。由于灌溉的保证,在苏美尔时代,两河流域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仍能生产谷类,最初主要是小麦,后来以耐盐碱的大麦为主。在发达农业基础上诞生了辉煌的文化。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最早使用轮子的民族;在建筑中采用了真正的拱顶结构;数学上采用的60进位制,至今还作为时间和圆的计量单位;创造了庞大的灌排渠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冶金技术。

不过,苏美尔人的创造,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断了数百年之久。此后继之而起的是由以汉穆拉比王朝为代表的古巴比伦文化、亚述文化以及新巴比伦文化,但是,苏美尔文化始终是两河流域最重要的时期。那么,苏美尔文化何以突然中止?“人们普遍认为,苏美尔人农业体系的脆弱和滥用,最终导致了古文明的衰亡”,指的是在不利气候条件下滥用灌溉的农业体系。也就是说水环境出了问题,导致了早期两河流域文明的中断。

灌溉水利系统本来是农业的保障,何以又成为遏制农业生产的破坏性因素呢?一种解释是,经过近2000年的大规模灌溉的土壤中,积聚了超过农作物所能耐受的盐碱量标准。盐碱度的提高不仅限制了某些作物的生长,也使产量显著下降。以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普遍种植的作物是小麦,约占谷类的1/2。到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耐盐度在0.5%以下的小麦只占谷类生产的1/7,取代它的是能在耐盐度1.0%土壤中生长的大麦。更不幸的是,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间,谷物总产量下降了2/3。刻于泥版上的楔形文字中记载着“土地变白了”,显示出盐碱化的土壤表层结盐的白色形态。另一种看法认为,原本有休耕制度和有节制的灌溉制度被破坏,是导致盐碱化不可遏制势头的主要原因。破坏的原因主要是异族的入侵和一系列的战争,先是“不知谷物”的阿摩利人涌入中原,此后号称“山地之龙”的古提人洗劫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些游牧民族瓦解了灌溉系统和灌水制度。在一件泥版书中记录了苏美尔人对古提人暴行的控诉:“……运河和灌渠尽归荒芜,再无人照料田地。”由于土地盐碱化,进而导致荒漠化,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如今成为茫茫沙海。原本可以生产谷物的地方只好种植高耐盐的椰枣,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比较而言,这后一种认识更具可信性。

人口增加了,食物来源反而由于不当的行为大幅度减少,最终生态失去平衡,一系列的后果接踵而至。一个伟大的文明竟由于环境的破坏而无可挽回地被毁灭了,后起的王朝再也没能恢复昔日的辉煌。(www.xing528.com)

2.发展灌溉导致咸海干涸的环境后果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南北长428km,东西宽235km,面积6.45万km2,大部分湖区平均水深20~25m,贮水量约10000亿m3。有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其中,年内季节水深变化为25cm,为世界第四大湖泊。当地为高积温区,适合长绒棉、油料等喜温作物生长,历史上的这一大湖,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起因是前苏联为了开发这一地区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上建成了一系列大型灌区,开发了730万km2、约相当1亿亩的水浇地,使原来依赖进口棉花的前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产棉大国。

但是,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径流基本上都用于灌溉,咸海实际上已无径流注入。强烈的湖面蒸发使咸海从1960年至1987年不足30年间,水面下降13m,面积也从原来的6.4万km2减少到2.9万km2,湖岸线后退150km,总贮水量减少60%,含盐量增加2倍,裸露的湖底成为沙尘和盐尘的源生地,沙尘暴成为广大地区的严重威胁。加之为了生产,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落叶剂,使当地百姓的饮用水质严重恶化。据联合国1996年的调查报告披露,咸海流域儿童得病率1990年为每千人1485次,1994年提高至每千人3134次,4年间增长了1倍。报告称“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如此之广,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

建设决策失误之外,在灌溉管理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其实古代的中亚地区已经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当地谚语称:“立命在水不在土”。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资源管理,有着丰富的有效节水措施。上游地区处于洪积扇前缘,有天然良好的排水条件,不会形成盐渍化危险。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有“惜水如命”的传统。大型灌区建成后,珍惜水的传统被丢弃,大水漫灌的结果使得当地灌溉定额高出设计指标的2~2.5倍。地下水埋深也因而由原来的10~15m,上升到1~3m,土壤盐渍化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威胁。受其影响,一些地区的棉花产量也由20~25公担/hm2,减为10~12公担/hm2

大规模人类改造自然的后果有时是难以预料的,经过半个世纪,人们终于见到了在咸海问题上的“事与愿违”。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咸海改造的失误中,蕴含着普遍意义的教训是:大自然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许多奥妙是难以一目了然的。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其后果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才能显现。因此,需要瞻前顾后,慎之又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和经济开发活动中,切勿只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生态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