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增强移动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如何增强移动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行干扰定义为:干扰信号在移动网络的上行频段,移动基站受外界射频干扰源干扰。上行干扰的后果是造成基站覆盖率的降低。但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同频干扰特指GSM制式中不同基站同一频点的下行信号在同一小区出现,使手机无法区分不同的基站,形成干扰。固定频率干扰是指具有固定频率的干扰源工作于移动通信频段。2)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接入系统、无绳和寻呼系统之间的防干扰问题。

如何增强移动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鉴于移动通信信号自身的特点,可将受干扰按如下方法进行分类:

从频段上分,可分为上行干扰与下行干扰。上行干扰定义为:干扰信号在移动网络的上行频段,移动基站受外界射频干扰源干扰。上行干扰的后果是造成基站覆盖率的降低。从物理上看,手机在无上行干扰的情况下,基站能够接收较远处的手机信号。当上行干扰出现时,手机信号需强于干扰信号,基站才能与手机联络,因此手机必须离基站更近。

下行干扰是指干扰源所发干扰信号在移动网络的下行频段,手机接收到干扰信号,无法区分正常基站信号,使手机与基站联络中断,造成掉话或无法接通。

从频点上分,可分为同频干扰与非同频干扰。同频干扰广义上是指干扰源占用的频率恰好与正常信号频率相同,上行下行都存在。但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同频干扰特指GSM制式中不同基站同一频点的下行信号在同一小区出现,使手机无法区分不同的基站,形成干扰。由于GSM制式采用多频点复用,相邻小区不会用同一频点。但远处小区功率控制出现问题时,远处小区同频点信号可能干扰到本小区。干扰信号与正常信号频谱完全相同,很难直接从频谱上判断同频干扰存在。因此要想测试同频干扰,一种方法是中断本小区被干扰的频点,若频谱上仍然在该频点有信号,就能确定同频干扰的存在,并进一步定位出同频干扰基站;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路测系统的测试手机,解读BSIC码,从而确定同频干扰的存在。这种方法无须中断业务,可以快速定性。

同频干扰还可能因为多径传输而产生。这种情况下,中断业务时,多径信号同时中断,BSIC码也相同,给测试增加难度。又能利用定向测试,发现该信号除在基站方向外的另一较强的方向,再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做进一步判断。

对CDMA和WCDMA由于共同占用相同频率,不同扇区靠PN(CDMA)和扰码(WCD-MA)区分,有可能形成系统内部的干扰,需对PN或扰码进行分析。

从干扰源分,可分为固定频率干扰、随机宽带干扰、强信号对弱信号干扰以及互调干扰等。

固定频率干扰是指具有固定频率的干扰源工作于移动通信频段。这种干扰频率几乎不变,或小范围抖动,上下行都可能存在;随机宽带干扰是指具有宽带或频率随机变化的干扰源工作于移动通信频段,这种干扰幅度起伏不定,频率随机飘动,主要存在于上行;强信号对弱信号的干扰是指合法的信号占用合法的频率,由于功率过强,造成邻近频段接收设备阻塞。或由于强信号杂散辐射过宽,造成对邻近频段的干扰;互调干扰,是由于外部一个或多个无线信号源由馈缆进入接收装置的非线性放大器产生的。

凡是能对无线电频率进行分析的仪器都能测试干扰。通用的测试仪为频谱仪、测试接收机、场强仪等。针对移动通信网络,路测仪、移动基站本身的网管系统也具有发现干扰的能力。基站测试仪、无线测试仪是测试基站自身问题的手段。各种测试工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与窄带无线电通信系统之间的防干扰问题。目前,正在使用的900MHz频段和1800MHz频段之间是一种倍频或者准倍频关系,它们之间的低次谐波之间会出现近似相等的情况,相互影响严重。(www.xing528.com)

2)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接入系统、无绳和寻呼系统之间的防干扰问题。移动通信系统与寻呼系统、包括高速Flex系统,这些寻呼系统发射功率大,基站多,影响面大,另外许多用户同时使用移动电话和BP机,以节约使用费。这些因素会对移动通信系统/城市无线本地接入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3)地面无线电系统、同温层系统和卫星系统之间的防干扰问题。

4)宽带、超高速移动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防干扰问题。

5)无线电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防干扰。其他系统包括家用电器军事通信、医院设备、广播等。虽然已经制定一些相关法律,如禁止在机场、飞机上、军事重地等使用移动电话,但干扰的问题从未没有停止过。

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电子设备对于信息社会信息传输和信息保障的能力,实现移动通信事业的良好发展,应对移动通信电子设备的防干扰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1)电子设备内部和外部、电子设备之间的工作频谱设计、寄生信号和非线性发射及感应结构的研究;

2)各种移动通信网络的防干扰概念和标准的研究;

3)面向对象尤其是宽带系统电磁兼容模型、分析方法和实验方案的研究;

4)满足防干扰标准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与网络的概念、定义和方案的研究与提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