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性能要求解析

其他性能要求解析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流输出对地应能承受频率为50 Hz、有效值为500 V的正弦交流电压或等效其峰值的707 V直流电压1 min,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4)材料阻燃性能系统所用PCB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 4943.1—2011中规定的V-0要求,绝缘电线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T 18380.12—2008中规定的要求,其他绝缘材料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 4943.1—2011中规定的V-1要求。

其他性能要求解析

1.系统外观

系统面板平整,镀层牢固,漆面匀称,所有标记、标牌清晰可辨,无剥落、锈蚀、裂痕、明显变形等不良现象。

2.系统效率

系统效率应满足表3-4的要求。

表3-4 系统效率

3.系统噪声

分立式系统噪声应不大于65 dB(A),其他系统噪声应不大于60 dB(A)。

4.保护功能

1)交流输入过、欠电压保护

系统应能监视输入电压的变化,当交流输入电压值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影响系统安全工作时,系统可以自动关机保护;当输入电压正常后,系统应能自动恢复工作。

过电压保护时的电压应不低于本标准所规定的“交流输入电压变动范围”上限值的105%,欠电压保护时的电压应不高于“交流输入电压变动范围”下限值的95%。

2)三相交流输入缺相保护

整流模块交流输入为三相时,系统应具有缺相保护功能。

3)直流输出过、欠电压保护

系统直流输出电压过、欠电压值可由制造厂商根据用户要求设定,当系统的直流输出电压值达到其设定值时,应能自动告警。过压时,系统应能自动关机保护;故障排除后,分立式系统必须手动才能恢复工作,其他系统可自动或手动恢复。欠电压时,系统应能自动保护;故障排除后,系统应能自动或手动恢复。

4)直流输出电流限制或输出功率限制功能

系统直流输出限流保护功能分以下两种形式。

(1)直流输出电流限制功能:当输出电流达到限流值时,系统以限流值输出,限流值应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限流范围应不窄于其额定值的40%~100%。

(2)直流输出功率限制功能:当系统直流输出功率达到功率限制值时,输出电流增大时系统应能自动降低输出电压以使输出功率不超过限制值,系统最大输出功率限制值应≥(系统直流输出电压标称值)×(额定电流)×120%。

5)直流输出过流及短路保护

系统应有过电流与短路的自动保护功能,过电流或短路故障排除后,应能自动或人工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6)蓄电池欠电压保护(可选)

直流配电部分可以在蓄电池电压低于系统设定值时,自动一次或分次切断蓄电池输出,防止蓄电池深度放电,当系统输出电压升高后应自动接入蓄电池。

7)熔断器(或断路器)保护

系统的交流输入分路应具有断路器保护装置;系统直流输出分路应具有熔断器(或断路器)保护装置;容量大于630 A的直流输出分路可以不设保护装置。

8)温度过高保护

当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超过系统保护点时,系统应自动降额输出或停机;当环境温度下降到保护点后,系统应能自动恢复正常输出。

5.告警性能

电源系统在各种保护功能动作的同时,应能自动发出相应的可闻(可选)、可见告警信号,如警铃(或蜂鸣器)响、灯亮(灯闪烁)等。同时,应能通过通信接口将告警信号传送到近端、远端监控设备上,部分告警可通过干接点将告警信号送至机外告警设备,所送的告警信号应能区分故障的类别。

系统应具有告警记录和查询功能。告警记录可以随时刷新。告警信息应能在系统断电后继续保存,且不依赖于系统内部或外部的储能装置。

6.防雷性能(www.xing528.com)

嵌入式系统外,其他系统的交流输入端应装有浪涌保护装置,能承受电流脉冲(8/20 μs,20 kA)的冲击。

7.接地性能

系统应具有工作地和保护地,且应有明显的标志。接地点应用铜质导体,除嵌入式系统外,紧固螺栓的直径应大于或等于M8,嵌入式系统接地线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4 mm2,其他系统的接地线截面积应不小于10 mm2

配电部分外壳、所有可触及的金属零部件与接地螺母间的电阻应不大于0.1 Ω。

8.安全要求

1)绝缘电阻

在环境温度为15~35 °C、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试验电压为直流500 V时,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对地、交流电路对直流电路的绝缘电阻均不低于2M Ω。

2)抗电强度

(1)交流输入对地应能承受频率为50 Hz、有效值为1 500 V的正弦交流电压,或等效其峰值的2 121 V直流电压1 min,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2)交流输入对直流输出应能承受50 Hz、有效值为3 000 V的正弦交流电压,或等效其峰值的4 242 V直流电压1 min,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3)直流输出对地应能承受频率为50 Hz、有效值为500 V的正弦交流电压或等效其峰值的707 V直流电压1 min,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3)系统接触电流

系统接触电流应不大于3.5 mA,当接触电流大于3.5 mA时,接触电流不应超过每相输入电流的5%,如负载不平衡,则应采用三个相电流的最大值来进行计算。在大接触电流通路上,内部保护接地导线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1.0 mm2。在靠近设备一次电源连接端处,应设置标有警告语或类似词语的标牌,即“大接触电流,在接通电源前必须先接地”。

4)材料阻燃性能

系统所用PCB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 4943.1—2011中规定的V-0要求,绝缘电线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T 18380.12—2008中规定的要求,其他绝缘材料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 4943.1—2011中规定的V-1要求。

9.系统休眠功能(可选)

系统宜具有整流模块休眠节能工作模式,并能手动或自动开启/关闭该模式,出厂设置为关闭。

(1)系统应能根据实际负载的变化自动调整工作模块数量;当负载减小到休眠设定值后,系统自动控制部分整流模块处于休眠状态,使其他整流模块工作在较高效率区间;当负载增大到唤醒设定值后,系统自动开启部分整流模块以避免蓄电池放电。

(2)系统至少应有一个或两个整流模块工作。

(3)负载出现振荡时,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4)系统应使整流模块自动周期性轮换工作,且周期可设置。

(5)当整流模块自动轮换工作时,应该按照先开后关的原则,先开启连续休眠时间最长的模块,再关断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模块;当系统中不同效率模块混用时,高效率模块应优先工作。

(6)监控模块或通信出现故障时,所有处于休眠状态的整流模块应能在3 min内自动恢复工作状态。

(7)蓄电池欠电压、输入电压超出允许范围告警时,系统不能处于休眠节能工作模式。

(8)系统整流模块的休眠功耗应满足表3-5的要求。

表3-5 休眠功耗

10.系统温升

系统额定工作状态时,常温条件下,母线排、连接导线、接线端子的温升不应超过50 °C。

11.系统可靠性

MTBF≥5×104h

可以通过整流模块并联冗余方式来提高系统可靠性,即(n+k)方式。n为能满足通信局站供电的整流模块数,k为增加的整流模块冗余数,且k≥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