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造与地震: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构造与地震: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为沿活动断裂发生的构造地震。其活动特点,浅源与深源地震均有发生,以浅源小震或小震群活动频繁、浅源地震多与NW向断裂有关。深源、浅源地震形成机制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控制。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显示周期性,间歇性和震荡性特点。区内主要断裂有嫩江断裂、依舒断裂构造带、松辽盆地东侧断裂、松花江断裂、牡丹江断裂带、巴彦虎头断裂带、依兰帚状构造带等。

构造与地震: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大地构造上说,流域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复合部位,构造发展多阶段、多旋回、不平衡性明显,地壳活动性较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是继承和改造中生代的构造格架,并以升降运动为主要运动方式。大规模的断块抬升运动,使已形成的六大山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继续抬升,使三大平原(松嫩、三江、兴湖)及三大地堑(敦、依舒、孙吴)继续沉降和断陷。这种大面积的差异性升降运动,造就了山地隆起带与平原沉降带相间错落分布,山环水绕,总体地势由西向东作阶梯状下降的自然地貌景观。

西部大兴安岭与其东部山地作拱状抬升,形成东坡陡,西坡缓的特殊地貌。松嫩平原东北和东南部隆起明显,一般上升50~80m,平原中、西部微弱隆起,构造了西部沉降幅度大,东部沉陷幅度小,由西向东推进的陆地波浪。松嫩平原第三系堆积厚度100~300m,西部较厚,东部较薄甚至缺失;第四系广泛分布在中西部坳陷区,厚可达143m。三江平原是在第三纪发展起来的坳断陷盆地,堆积了很厚的新生代沉积,除边缘部上升30~40m外,大部分仍在下降,第三系含煤碎屑岩厚200~800m;第四系厚度较大,边缘及残丘一般厚40~50m,内部厚110~170m,厚者可达200~400m,新生代三江平原的沉降幅度较大,一般可达300~1000m。

断裂及活动性。与流域有关的岩石圈断裂12条,其中嫩江、德都—大安、逊河—铁力尚志依兰—舒兰、牡丹江、敦化—山断裂为近期活动断裂。活动速率多在0.01~0.5mm/a间,依舒断裂活动速率较大,为0.015~1.0mm/a,壳断裂48条,其中讷谟尔河、逊河—乌云、孙吴、讷河—绥化、滨洲及松花江断裂为活动断裂,活动速率多为0.01~0.1mm/a,地震。多为沿活动断裂发生的构造地震。其活动特点,浅源与深源地震均有发生,以浅源小震或小震群活动频繁、浅源地震多与NW向断裂有关。深源、浅源地震形成机制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控制。(www.xing528.com)

本区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自西向东分别位于第三隆起带、第二沉降带和第二隆起带。中生代以来,大幅度下降,形成巨厚的陆相沉积物。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显示周期性,间歇性和震荡性特点。晚更新世以后,新构造运动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区内主要断裂有嫩江断裂、依舒断裂构造带、松辽盆地东侧断裂、松花江断裂、牡丹江断裂带(以上为活动断裂)、巴彦虎头断裂带、依兰帚状构造带等。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本区基本烈度分别处于Ⅵ度和小于Ⅵ度区,仅吉拉吐以北松原市区为Ⅷ度,吉林市、舒兰市、九台市及肇源县西部为Ⅶ度区,初步认为本区大部分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本区季节性冻土深度由南而北,由1.7m逐增至2.6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