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甘青川交界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其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汶川8级地震后,在甘肃东南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的区域活动断裂定量考察及历史地震破裂带研究,对该地区发生的多次7级地震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重新考察。图4-17-3甘肃东南地区地震构造图区域地球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是反映现今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地震活动是构造变形和块体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

本次震群活跃于甘肃东南及甘青川交界地区,该区北部边界为北西-北西西向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南部边界为北西西向的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东部边界为北东向的龙门山构造带,西部边界为北西向的热水-日月山断裂和贵德断裂,其内部还包含了多组次级活动断裂,因而是中强震和强震发生的主要场所。在北东-北东东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南北边界断裂发生左旋走滑运动,西部边界断裂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导致整个地块向南东方向挤出,在东南部遇到龙门山中央隆起带,造成东部边界地区地壳的缩短和山体的隆升。该区地处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是中强以上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甚至特大地震,如143 年甘谷7 级地震、734年天水7级地震、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以及1976年松潘-平武7.2 级地震等。近年来,甘青川交界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其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汶川8级地震后,在甘肃东南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的区域活动断裂定量考察及历史地震破裂带研究,对该地区发生的多次7级地震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重新考察。以此为基础结合历史地震重复间隔和大震离逝时间,确定了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断层段分别为西秦岭北缘断裂中西段、白龙江断裂及附近地区(图4-17-3)。

图4-17-3 甘肃东南地区地震构造图(袁道阳,2009)

区域地球动力学运动学特征是反映现今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地震活动是构造变形和块体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震是在区域构造作用下应力在变形非连续地段的不断积累并达到极限状态后突发失稳破裂的结果,这些地方恰好就是切割地壳表层的活动断裂系统,特别是构成活动地块的边界深大断裂带。甘肃东南地区的主要强震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断裂带上,其南部边界为东昆仑断裂带和龙门山构造带,发生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 年汶川8.0 级强震。北部边界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其南侧曾发生过1654 年天水8.0级地震和多次7级强震。该地区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变形主要受区域北西-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多组变形方式,反映了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之间的转换,也控制了该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甘肃东南地区主走滑断裂一般由多条次级断裂左阶羽列而成,如两条左旋走滑断裂——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岩桥区,其间通过多条次级剪切断裂实现构造转换(图4-17-4)。这些构造在继承原有挤压逆冲构造形迹基础上,具有逆左旋走滑活动特征,在边界断裂带曾发生了1654年天水8.0级等地震,而岩桥区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573年岷县6.7级地震。(www.xing528.com)

图4-17-4 甘肃东南次级地块动力学模型(袁道阳,2004)

本次震群位于南侧的郎木寺断裂与北侧的光盖山-迭山断裂西端之间,其两侧的东昆仑断裂与光盖山-迭山断裂在此处形成左旋左阶式构造展布,并在此处形成拉分盆地——尕海,因此区内小型分支断裂比较发育,并与主构造线发育方向保持一致。本次震群范围内部及其周边的断裂均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或全新世活动断裂,在构造活动性上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条件,其边界断裂在光盖山-迭山断裂西端曾发生公元842年碌曲7级地震(袁道阳,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