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衣冠之治崩塌的根源——放足、断发、易服

衣冠之治崩塌的根源——放足、断发、易服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足、断发、易服”可以说是句句惊雷贯耳,是从根本上对于中国人形象的重新设计,是中国“衣冠之治”的崩解肇始。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服饰文化作为“衣冠之治”的核心价值土崩瓦解。因此,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守旧者取其名,使长衫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衣冠之治崩塌的根源——放足、断发、易服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指出女子裹足,不便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放足、断发、易服”可以说是句句惊雷贯耳,是从根本上对于中国人形象的重新设计,是中国“衣冠之治”的崩解肇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服饰文化作为“衣冠之治”的核心价值土崩瓦解。革命的胜利,使西服成了革命的象征,一时间,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寇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效穿西服成为当时的时尚(图4-1-1)。

(www.xing528.com)

图4-1-1 民国西服

民国的服饰之变是启蒙思想与保守思想相互斗争的结果,由于这种斗争是在外来势力侵略下进行的,服饰之变带有被迫的意蕴。服饰在被迫和迎合之间寻求转折。当然,民族特色和民族习惯必然是根深蒂固地存在。因此,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守旧者取其名,使长衫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长衫马褂的忠实拥护者是中老年人及守旧人士们,他们依然试图引导下一辈维护传统,最起码己身严守陈规穿着长衫马褂,却不知近代的服饰改革早就在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划出了一条代沟。众多的青年,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升,眼界的不断开阔,纷纷跨过老一辈设下的界限,置传统与忠告于不顾,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