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治理模式:宁夏的沙漠之治

环境治理模式:宁夏的沙漠之治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沙漠之治,中国的样板沙漠有史前形成和史后形成两种类型,史前形成的如我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史后形成的如毛乌素沙漠,地理学称之为“荒漠化”。这个世界日意味着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全世界正迈出共同的步伐。来自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直接受其危害影响的人口5000多万人。沙漠治理,宁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面积减少的省区。

环境治理模式:宁夏的沙漠之治

四 沙漠之治,中国的样板

沙漠有史前形成和史后形成两种类型,史前形成的如我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史后形成的如毛乌素沙漠,地理学称之为“荒漠化”。前者是不可治理的,后者往往人居量大、资源丰富,是人类治理的重点。联合国对“荒漠化”的定义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4年12月,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治沙漠化和干旱日”,并于1995年开始实施。这个世界日意味着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全世界正迈出共同的步伐。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于1996年12月26日生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每天就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来自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直接受其危害影响的人口5000多万人。甚至有专家指出,21世纪,只有沙漠能从生态上摧毁中国。2002年1月,中国开始实施《防沙治沙法》,力图在2010年初步遏制全国荒漠化扩展趋势。

宁夏是中国荒漠化的重灾区,荒漠化土地占全区总面积的57.2%。有13个县、40个乡镇、600多个村庄、13.2万公顷农田、121万公顷草场直接遭受沙化危害。在史后形成的毛乌素沙地这样的荒漠化地带,就有和白春兰一样的许多宁夏人,创造了沙漠治理中的奇迹。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有一位治沙英雄,用持续20年治理沙漠的决心和毅力,和他的同事在沙漠中筑起了一道420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他就是被誉为治沙英雄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www.xing528.com)

白芨滩林场地处宁夏灵武市中部,属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型林场。和白春兰等沙漠边长大的人一样,风沙中度过童年和青年时光的王有德也有个朴素而实际的愿望:要想在沙漠边生存,别指望沙漠自己会变成绿洲,只有植树造林才是人在沙漠边立足的唯一办法。20年间,王有德和他的职工共完成治沙造林8万亩,他和同事们在毛乌素沙漠边,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被评为中国治沙英雄。如今,白芨滩林场已被国内外治沙专家誉为世界综合治理沙漠的典范。

沙坡头到毛乌素,从白春兰到王有德,宁夏的治理沙漠目标是东西两个大沙漠“一个都不能少”,为治理荒漠化提供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公共道德和生态责任以及最大的智慧和能量。由于这些沙漠深处的中国科学家、地理学家、农民、场长等人的努力,使以宁夏为代表的中国沙漠治理已经赢得世界的称誉。沙漠治理,宁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沙漠化面积减少的省区。截至2007年年底,宁夏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6.7万公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沙漠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小省区的大环保标尺:如今,宁夏的草格固定法、生物工程综合治沙等技术已出口到了中东地区,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年间,宁夏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50%,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30%,排在了全国前列。

胡锦涛主席(左三)在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左二)的陪同下看望白春兰

在中国的防沙治沙历史上,宁夏为中国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案:30年治理沙漠40万公顷,七分之一的荒漠化土地被有效治理。沙地中滋长出的片片绿洲,不仅阻遏了漫漫黄沙对人类的侵袭,还开始出现了人进沙退的逆转,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地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