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简介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简介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标准所采用的扰码器与DVB-T系统中的扰码器相同。表8-1 FEC码参数3.符号星座映射中国标准包含以下5种符号映射关系:64-QAM、32-QAM、16-QAM、4-QAM、4-QAM-NR。一组信号帧组成超帧,历时125ms,第1个为首帧。8个超帧历时1s,480个超帧组成分帧,历时1min。

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简介

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的发送端包括随机化、前向纠错编码(FEC)、星座映射与交织、复用、帧体数据处理、组帧、基带后处理和正交上变频等8个主要功能模块,用于完成从输入数据码流到地面电视信道传输信号的转换,其原理框图如图8-7所示。

978-7-111-34368-4-Chapter08-7.jpg

图8-7 发送端原理框图

输入数据码流经过扰码器(随机化)、前向纠错编码(FEC),然后进行从比特流到符号流的星座映射,再进行交织后形成基本数据块。基本数据块与系统信息组合(复用)后,经过帧体数据处理形成帧体。而帧体与相应的帧头(PN序列)复接为信号帧(组帧),经过基带后处理转换为基带输出信号(8MHz带宽内)。该信号经正交上变频转换为射频信号(UHF和VHF频段范围内),放大后发射。其中的数据输入接口符合GB/T 17975.1标准,射频输出接口符合SJ/T 10351标准。

1.随机化

为了保证传输数据流的随机性,系统首先采用扰码序列对输入的MPEG-TS数据进行随机化。中国标准所采用的扰码器与DVB-T系统中的扰码器相同。但在中国标准中,输入数据流的扰码周期为一个信号帧长度,根据调制方式、编码效率的不同,扰码周期分别为2~12个TS包不等;而在DVB-T系统中,扰码周期长度固定为8个TS包。

2.前向纠错编码

中国标准中采用的前向纠错编码(FEC)是由外码和内码级联来实现的,如图8-8所示。

978-7-111-34368-4-Chapter08-8.jpg

图8-8 FEC编码框图

外码采用BCH(762,752)码,它由BCH(1023,1013)系统码截短而成。系统首先在经过扰码的752bit数据前添加261个“0”,形成长度为1013bit的信息数据,然后编码成1023bit的BCH(1023,1013)码块(信息位在前,校验位在后),最后去除前261个“0”,形成BCH(762,752)码字。

BCH码字按顺序输入LDPC编码器时,最前面的比特是信息序列矢量的第一个元素。LDPC编码器输出的码字信息位在后,校验位在前。

三种不同内码编码效率的FEC码的结构如下:

(1)编码效率为0.4的FEC(7488,3008)码

先由4个BCH(762,752)码和LDPC(7493,3048)码级联构成,然后将LDPC(7493,3048)码前面的5个校验位删除。

(2)编码效率为0.6的FEC(7488,4512)码

先由6个BCH(762,752)码和LDPC(7493,4572)码级联构成,然后将LDPC(7493,4572)码前面的5个校验位删除。

(3)编码效率为0.8的FEC(7488,6016)码

先由8个BCH(762,752)码和LDPC(7493,6096)码级联构成,然后将LDPC(7493,6096)码前面的5个校验位删除。

FEC码的具体参数如表8-1所示。

表8-1 FEC码参数

978-7-111-34368-4-Chapter08-9.jpg

3.符号星座映射

中国标准包含以下5种符号映射关系:64-QAM、32-QAM、16-QAM、4-QAM、4-QAM-NR。

4-QAM与4-QAM-NR:面向高速移动业务的需求,可以支持SDTV,能够兼顾覆盖范围和接收质量的业务需求。

4-QAM、16-QAM与32-QAM:面向中等数据传输速率业务的需求,可以支持多路SDTV,能够兼顾覆盖范围和频率资源利用的业务需求。

32-QAM和64-QAM:面向高数据传输速率业务的需求,可以同时支持HDTV和多路SDTV,兼顾高档用户和普通用户的业务需求。(www.xing528.com)

按照标准规定的星座图进行映射,通过加入相应的功率归一化因子,使各种符号映射的平均功率趋同。

4.交织方式

在中国标准的整个处理流程中,共涉及两类共三种交织方式:时域交织(包括:比特交织、符号交织)和频域交织。

(1)时域交织

在采用4-QAM-NR映射方式时,首先必须对输出的数据流进行基于比特的卷积交织,然后再进行映射,映射后的符号无需再次交织。

对于4-QAM、16-QAM、32-QAM和64-QAM等映射方式,无需比特交织处理,而是在映射完成后进行时域符号交织。时域符号交织编码是在多个信号帧的基本数据块之间进行的。

(2)频域交织

频域交织仅适用于载波数C=3780模式,目的是将调制星座点符号映射到帧体的3780个载波上。频域交织在帧体数据处理中进行,交织大小等于子载波数3780。

5.复帧结构

978-7-111-34368-4-Chapter08-10.jpg

图8-9 复帧的四层结构

本系统的数据帧结构如图8-9所示,是一种4层结构。基本单元为信号帧,由帧头和帧体组成。帧头为PN序列,有三种可选模式(PN420、PN595、PN945)。帧体含36个符号的系统信息和3744个符号数据,共3780个符号,时长500μs。一组信号帧组成超帧,历时125ms,第1个为首帧。8个超帧历时1s,480个超帧组成分帧,历时1min。顶层为日帧,含1440个分帧,对应时长为24h。这种周期性信号结构可与自然时间同步,便于铱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校准时间。

帧体含36个符号系统信息和3744个符号的数据,C=1和C=3780两模式通用。系统信息包括4个帧体模式指示符号和32个调制和码率等模式指示符号,为各信号帧提供下列解调和解码信息:符号星座映射模式、LDPC编码码率、交织模式、帧体信息模式等。系统预设64种系统信息模式。

6.帧体数据处理

3744个数据符号复接系统信息后,经帧体数据处理后形成帧体,用C个子载波调制,占用的射频带宽为7.56MHz,时域信号块长度为500μs。

C有两种取值:C=1或C=3780。

C=1模式下,作为可选项,对组帧后形成的基带数据在±0.5符号速率位置插入双导频,两个导频的总功率相对数据的总功率为-16dB。插入方式为从日帧的第一个符号(编号为0)开始,在奇数符号上实部加1、虚部加0,在偶数符号上实部加-1、虚部加0。

C=3780模式下,相邻的两个子载波间隔为2kHz,对帧体信息符号进行频域交织后的3780个符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得到基带OFDM时域信号,再添加PN保护间隔,经D/A转换和低通滤波器(LPF)滤波,调制载波,形成射频传输信号。

7.保护间隔

保护间隔用于多载波方式,位于信号帧的头部,为PN序列,共有两种:帧头模式1(PN420)对应的保护间隔长度为信号帧周期的1/9;帧头模式3(PN945)对应的保护间隔长度是信号帧周期的1/4。保护间隔在接收端可被去除。

作为保护间隔的PN序列可作为同步序列,用于帧同步、频率同步、时间同步等。接收端还可由PN序列来估计信道,抑制相位噪声。PN序列决定着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只要多径延迟时间小于保护间隔,接收机就能有效消除噪声。

8.单载波模式

单载波模式下,C=1,PN序列为PN595,历时78.7μs,与帧体的3780个符号相加,一个信号帧共3780+595=4375个符号,信号帧周期为578.7μs。

产生单载波射频信号较简单,按每个符号数据确定载波的幅度和相位,在时间轴上把这些载波串联起来,得到传输信号波形。单载波发射时,需在某些信号帧的起点插入双导频,进行数据同步和信道估计,补偿传输过程中引入的误差。

9.基带后处理

基带后处理(成形滤波)采用平方根余弦滤波器进行基带脉冲成形。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0.05,占用带宽为(1+0.05)×7.56MHz=7.94MHz。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