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波炉的使用和维护技巧

微波炉的使用和维护技巧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竹器、漆器等不耐热的容器,有凹凸状的玻璃制品,均不宜在微波炉中使用。微波炉的加热时间要视材料及用量而定,还和食物新鲜程度、含水量有关。已用微波炉解冻的肉类,如果再放入冰箱冷冻,必须加热至全熟。微波炉要放置在通风的地方,附近不要有磁性物质,以免干扰炉腔内磁场的均匀状态,使工作效率下降。微波炉内如无物品,切勿使用。如微波炉门有凹痕或者有任何损坏致关不牢,不应使用。

微波炉的使用和维护技巧

1.微波炉的使用禁忌

(1)忌用普通塑料容器:一是热的食物会使塑料容器变形;二是普通塑料会放出有毒物质,污染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2)忌用金属器皿:因为放入炉内的铁、铝、不锈钢、搪瓷等器皿,微波炉在加热时会与之产生电火花并反射微波,既损伤炉体又不能加热食物。

(3)忌使用封闭容器:加热液体时应使用广口容器,因为在封闭容器内食物加热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使容器内压力过高,易引起爆破事故。

(4)忌用瓶颈窄小的瓶装食物:就算打开了盖也易因压力而膨胀,引致爆炸。

(5)忌将半满开了盖的瓶装婴儿食物或原瓶放入炉内加热,以免瓶子破裂。

(6)凡竹器、漆器等不耐热的容器,有凹凸状的玻璃制品,均不宜在微波炉中使用。

(7)瓷制碗碟不能镶有金、银花边。使用专门的微波炉器皿盛装食物放入微波炉中加热。

(8)忌超时加热:食品放入微波炉解冻或加热,若忘记取出,如果时间超过2 h,则应丢掉不要,以免引起食物中毒。微波炉的加热时间要视材料及用量而定,还和食物新鲜程度、含水量有关。由于各种食物加热时间不一,故在不能肯定食物所需加热时间时,应以较短时间为宜,加热后可视食物的生熟程度再追加加热时间。否则,如时间太长,会使食物变硬,失去香、色、味,甚至产生毒素。按照食物的种类和烹饪要求,调节定时及功率(温度)旋钮,可以仔细阅读说明书,加以了解。

(9)忌将肉类加热至半熟后再用微波炉加热:因为在半熟的食品中细菌仍会生长,第二次再用微波炉加热时,由于时间短,不可能将细菌全杀死。冰冻肉类食品须先在微波炉中解冻,然后再加热为熟食。

(10)忌再冷冻经微波炉解冻过的肉类:因为肉类在微波炉中解冻后,实际上已将外面一层低温加热了,在此温度下细菌是可以繁殖的,虽再冷冻可使其繁殖停止,却不能将活菌杀死。已用微波炉解冻的肉类,如果再放入冰箱冷冻,必须加热至全熟。

(11)忌油炸食品:因高温油会发生飞溅导致火灾。如万一不慎引起炉内起火时,切忌开门,而应先关闭电源,待火熄灭后再开门降温。

(12)忌将微炉置于卧室,同时应注意不要用物品覆盖微波炉上的散热窗栅。

(13)忌长时间在微波炉前工作:开启微波炉后,人应远离微波炉或人距离微波炉至少在1 m之外。

(14)忌与其他电器共用同一插座,要用单一电源而且装接了地线的插座。

(15)忌用微波炉暖婴儿的牛奶,因为牛奶热得不均匀时,容易灼伤婴儿。另外会使牛奶的营养成分破坏。

(16)忌用微波炉去烘干衣服或者把硬化的指甲油煮软,以防起火。

(17)忌徒手去移出微波炉内的食物。盛器及盖子加热后往往积聚了蒸汽,又会吸收食物的热气,而变得十分烫手,应该用防热手套或垫子,以防灼伤。

(18)不允许无含水食物放置微波炉内而使微波炉工作,这样会导致微波炉损坏。

2.微波炉的使用注意事项

(1)在使用微波炉之前,认真阅读制造商随炉附送的使用说明书,认识你的微波炉。

(2)电源若不足,炉内的光线会显得暗淡,此时若继续使用,会损坏安全保险设备,应立即停止。

(3)微波炉要放置在通风的地方,附近不要有磁性物质,以免干扰炉腔内磁场的均匀状态,使工作效率下降。微波炉应该平放,远离炉火及水龙头。炉后或两侧通风之处切勿盖住,最好与墙壁有5 cm以上的距离,使热气易于散发。还要和电视机收音机离开一定的距离,否则会影响视、听效果。

(4)微波炉内如无物品,切勿使用。因为发出的微波无法吸收,会反弹回磁控管而造成损坏。家中若有小孩(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或智力障碍家庭成员,为防止一时疏忽而造成空载运行,可在炉腔内置一盛水的玻璃杯;最佳选项是该微波炉由独立的电源开关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发生。

(5)在使用转盘式微波炉时,盛装食品的容器一定要放在微波炉专用的盘子中,不能直接放在炉腔内。

(6)一定要关好炉门,确保联锁开关和安全开关的闭合。微波炉关掉后,不宜立即取出食物,因此时炉内尚有余热,食物还可继续烹调,应过1 min后再取出为好。

(7)如微波炉门有凹痕或者有任何损坏致关不牢,不应使用。定期检查炉门四周和门锁,如有损坏、闭合不良,应停止使用,以防微波泄漏。门铰若发觉不妥,立即着人修理。不宜把脸贴近微波炉观察窗,防止眼睛因微波辐射而受损伤。也不宜长时间受到微波照射,以防引起头晕、目眩、乏力、消瘦、脱发等,使人体受损。

(8)大部分微波炉在炉腔内的右侧有微波馈入口,一般用云母或塑料片遮挡,必须定期(建议使用微波炉10次左右)用湿布擦洗干净,否则溅在上面的油污或食物残渣易被炭化,引起微波反射,烧坏磁控管。在加热食物的过程中,最好能顺手在食物的上面盖个陶瓷或玻璃的碟子,既可防止油烟或食物碎屑飞溅及减少水汽附着到内壁上,还能避免微波炉安全隐患,同时也减轻了清洁工作量。

(9)门缝或开门之处,切勿遗留食物碎屑或油渍,致炉门不能密关。

(10)微波炉宜常保持清洁及干爽,炉内如有水汽会减低效能,应尽量拭干。

(11)整袋食物若附有金属夹子,应先将其移去,缚紧塑胶煮食袋的金属条,不应使用。若见炉内发生火花,应立即停炉。

(12)微波炉若因意外着火,勿打开炉门,应先把炉关掉,再将插头拉出,炉内之火便会慢慢熄灭。

(13)即使在煎煮带壳食物(如整个鸡蛋,它会因压力在炉内爆开四射)时,也要事先用针或筷子将壳刺破,以免加热后引起爆裂、飞溅弄脏炉壁,或者溅出伤人。整个带紧皮的蔬果如薯仔、瓜类番茄梅子等,应先将皮戳破疏气以避免爆炸。香肠、鸡肝、蛋黄、鲜鱼、家禽的眼睛,亦应戳破。加热牛奶或汤水时,最好中途搅拌一下,以免溢泻。如果要在微波炉内煮面食,切勿加油在煮面的水内,因为浮在水面的油,遇热会四溅,导致危险。

3.微波炉的清洁维护

(1)每次用毕,用湿毛巾将炉的内壁及转盘抹净,再用干毛巾抹去所有水分,并将炉门打开片刻以通风散热。抹干净门缝及门铰,切勿遗留新物引致炉门不能开关而泄漏辐射。微波反射能力强,高温稳定不易渗透;提高能效利用率,表面清洁更省心。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易清洁涂层污渍去除效果约为普通涂层的10倍。

(2)炉壁四角、四周与炉门相接之处,应常保持清洁。如有清洁剂或食物碎屑及油渍残留在门铰及门缝上,可用湿布蘸些中性清洁剂擦去,切勿用磨洁布或粗糙带腐蚀性的清洁剂去擦或用小刀去刮,致伤炉壁的金属保护层。微波炉用过后若不随即擦拭,很容易在内部结成油垢,所以只好用特别的招数除垢:放一杯水入炉,大火煮2~3 min,让微波炉内充满蒸汽,这样可使顽垢因饱含水分而变得松软,容易去除。(www.xing528.com)

(3)如炉内有异味,可置一杯水入炉内,加一汤匙柠檬汁白醋,大火热2~3 min,移去杯子再拭净,异味便会消除。

(4)炉的外壁要时加清洁,以除去因日常烹调而引起的油污,以免减低微波炉的效能。

(5)炉内应经常保持清洁。在断开电源后,使用湿布与中性洗涤剂擦拭,不要冲洗,勿让水流入炉内电器中。

清洁微波炉内腔时,切勿遗漏置于内腔右侧黄色长方形的云母片,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微波炉功能和使用寿命。如果云母片被严重污染甚至击穿,还可能会引发电路短路导致各种危险。

1.准备微波炉、基本拆装工具、相关食材等实训器材。

2.学生按5~8人分成工作小组,布置工作任务。

(1)阅读微波炉的说明书,了解电器的基本参数。

(2)观察微波炉的结构组成,分析微波炉的工作过程,并组内讨论其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关注意事项。

(3)教师拆解微波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内部零件。

3.任选一种或者多种食材进行相关食品的制作。

4.学习总结与讨论。

1.准备微波炉、基本拆装工具、相关食材等实训器材。

2.学生按5~8人分成工作小组,布置工作任务。

(1)阅读微波炉的说明书,了解电器的基本参数。

(2)观察微波炉的结构组成,分析微波炉的工作过程,并组内讨论其结构、工作原理及相关注意事项。

(3)教师拆解微波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内部零件。

3.任选一种或者多种食材进行相关食品的制作。

4.学习总结与讨论。

一、填空题

1.微波是一种波长在____________范围内、频率在____________之间的超高频电磁波。

2.微波炉产生微波的元件是____________,传输微波的元件是____________。

3.微波炉的炉门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二、判断题

1.3~4人的家庭选择功率在800~1 000 W的普通转盘式微波炉即可。(  )

2.金属餐具导热性比较好,可放在微波炉中加热食物。(  )

3.炉的外壁要时加清洁,以免减低微波炉的效能。(  )

一、填空题

1.微波是一种波长在____________范围内、频率在____________之间的超高频电磁波。

2.微波炉产生微波的元件是____________,传输微波的元件是____________。

3.微波炉的炉门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二、判断题

1.3~4人的家庭选择功率在800~1 000 W的普通转盘式微波炉即可。(  )

2.金属餐具导热性比较好,可放在微波炉中加热食物。(  )

3.炉的外壁要时加清洁,以免减低微波炉的效能。(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