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定串补技术与次同步振荡原理分析

固定串补技术与次同步振荡原理分析

时间:2023-06-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提高输电能力的手段,固定串补于1950年在瑞典的230 kV系统中首次成功投运[3]。之后,固定串补在我国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3]。截至2008年,我国固定串补总容量达9.2Gvar。在1970年11月9日和1971年10月2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Mohave电站发生了两起由于固定串补导致发电机大轴损坏的事故[9]。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提升,实际运行中也发生了风电场与固定串补间的次同步振荡问题。

固定串补技术与次同步振荡原理分析

电力系统固定串联电容补偿,简称固定串补(Fixed Series Compensation,FSC),就是在输电线路上串联电容。由于电容的阻抗为负值,而输电线路的阻抗为正值,因此,固定串补可以大幅减小线路的工频等效电抗,缩短线路的电气距离,提高线路的输电距离、输电能力和稳定极限,并且能够优化线路间的 潮 流 分 配[1,2]。相 比 于 可 控 串 补(Thyristor Controlled Series Capacitor,TCSC)、串联静止同步补偿器(Series 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SSSC)和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UPFC)等提高线路传输能力的柔性交流输电(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FACTS)设备,固定串补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28年前后,纽约电网曾在33 kV系统中首次采用串联电容来实现潮流均衡。作为一种提高输电能力的手段,固定串补于1950年在瑞典的230 kV系统中首次成功投运[3]。之后,随着电容器制造技术和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固定串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截至2008年,全世界串联补偿电容器的总安装容量已超过100 Gvar,涵盖了750 kV、500 kV、400 kV、330 kV、220 kV及以下各个电压等级[2]

我国能源分布和负荷需求极不均衡:发电的一次能源煤炭、水利资源等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而电力负荷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致使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成为我国电网的显著特点[4]。因此,固定串补在我国高压电网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4,5]

我国在1966年和1972年先后在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投入了第一套220 kV和330 kV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但是,由于电网结构的变化和装置本身的质量问题,这些装置相继退出运行。2000年,我国第一套500 kV固定串补投入运行。之后,固定串补在我国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3]。截至2008年,我国固定串补总容量达9.2 Gvar。如今,我国串补技术和设备的研制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www.xing528.com)

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发现发电机带容性负载或者经由串补线路接入系统时,会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振荡频率低于系统额定频率的自激现象[6,7]。当时认为,这只是一种单纯的电气谐振,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对于此振荡频率而言,同步发电机处于异步发电状态,提供振荡所产生的耗能,所以这种现象被称为感应发电机效应[1,8]

在1970年11月9日和1971年10月26日,美国亚利桑那州Mohave电站发生了两起由于固定串补导致发电机大轴损坏的事故[9]。之后,该现象才得到了业界广泛的重视和研究[9]。在我国,伊敏电厂、锦界电厂、上都电厂和托克托电厂等火力发电厂均存在类似现象[10]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提升,实际运行中也发生了风电场与固定串补间的次同步振荡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