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材料会发生破坏?

为什么材料会发生破坏?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工程实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生材料或部件的破坏现象。发生预想外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材料本身有缺陷或裂纹。为了保证评估的有效性,需要对材料的变形和破坏机理有深入的了解。材料强度学研究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强度特性之间的关系,为评估、预测或设计各种材料的强度性能提供理论基础。图1-1材料强度学涉及的尺度范围[1]

为什么材料会发生破坏?

材料是制作各种结构部件的物质基础。在工程实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生材料或部件的破坏现象。即使考虑到应力分析的不精确、载荷形式与种类的影响、部件的加工精度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留有一些余地来进行设计,也不能完全杜绝材料破坏现象的发生。

发生预想外的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材料本身有缺陷或裂纹。这种缺陷可能在使用前就存在于材料中,也可能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对含有缺陷或裂纹的物体进行强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材料需要在更加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使用,并且要求有更长的寿命及更高的可靠性。在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试验和评定,从时间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几乎是不可行的,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加速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强度进行试验和评估。为了保证评估的有效性,需要对材料的变形和破坏机理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和问世,为满足工程实际中某些特定的需求提供了可能。只有深入了解材料的固有特性,确定材料的内部结构、强度机理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同时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www.xing528.com)

材料强度学(strength of materials)研究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强度特性之间的关系,为评估、预测或设计各种材料的强度性能提供理论基础。材料强度学涉及的尺度范围如图1-1所示。宏观结构(如机械、土木、航空船舶核电工程结构等)设计所针对的尺度范围为10-1~104 cm;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原子、分子的尺度范围为10-8~10-2 cm;而电子、中子、原子核等的尺度在10-12~10-8 cm之间。

图1-1 材料强度学涉及的尺度范围[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