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火焰淬火技术

探索火焰淬火技术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齿轮火焰淬火,把齿顶作为两次加热淬火的交界,并使喷嘴低于齿顶,防止齿顶过热及淬火带重叠。具体回火工艺可参照感应淬火件的回火工艺。

探索火焰淬火技术

1.火焰淬火钢种

w(C)为0.35%~0.70%的碳钢最适于进行火焰淬火,更高的碳含量不能提高硬度值,且淬裂倾向增大;w(C)为0.2%~0.6%的低合金结构钢也适于进行火焰淬火。化合碳含量w(C)为0.6%~0.8%的球墨铸铁w(C)为2.8%~3.6%、w(Si)为2%左右的灰铸铁w(Ni)<2%、w(Cr)+w(Mo)+w(V)<0.75%的可锻铸铁与合金铸铁也适于进行火焰淬火。

预备热处理一般采用正火处理或调质处理,以便得到细晶粒的索氏体组织。

2.火焰淬火方法

(1)固定法(也称静止法)喷嘴与工件均不移动,加热至淬火温度,立即进行冷却淬火。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工件的局部表面淬火,如气门顶端、钢轨头等局部淬火。

(2)转动法 用一个或几个不移动的喷嘴,对旋转(转速一般为75~150r/min)的工件表面加热,至淬火温度后立即淬火冷却。这种方法加热效率不高,加热速度也较慢,仅适用于加热宽度和外径不大而淬硬层较深的圆柱形工件,如直径小于200mm,长度小于300mm的圆柱形工件,像凸轮、滚轮、曲轴轴径,模数大于5mm的齿轮等。

(3)推进法 工件与喷嘴间作相对运动,火焰喷嘴在前面移动加热,喷水器在后面跟随火焰喷嘴移动冷却(一般移动速度为60~300mm/min),依次进行加热和冷却。这种方法适用于淬火区较长的工件,如机床导轨、大模数齿轮单齿淬火等。

采用推进法加热淬火,软带是不可避免的。为避免产生裂纹,应不使两个淬火带重叠。齿轮火焰淬火,把齿顶作为两次加热淬火的交界,并使喷嘴低于齿顶,防止齿顶过热及淬火带重叠。

(4)旋转推进法(也称联合法)喷嘴和喷水器一起移动,边加热边冷却。用一个或几个喷嘴和冷却装置,以一定速度沿快速旋转的工件移动,工件表面连续加热与冷却,类似感应淬火的连续加热淬火法。这种方法可用于长轴、轧辊等长圆柱形工件的表面淬火。

当旋转淬火时,起始淬火与终止淬火点重合或靠得太近将产生回火带,在终止淬火前约15~20mm处易产生纵向裂纹。因此,应注意淬火的起始与终了位置及加热温度。开始时,淬火温度应较低,造成30~35mm宽的低硬度区。终止淬火点应处于低硬度区内,距离淬硬区约20mm。如开始淬火时不降低淬火温度(即不形成低硬度区),终止淬火点应距离起始淬火点10~15mm。前者形成低硬度带,后者留出一个未淬硬带,必须在技术要求允许时方可采用。

3.淬火

(1)加热温度 淬火温度要比整体加热高,一般为Ac3(或Ac1)以上80~100℃,比感应淬火约低50℃。缩小喷嘴与工件表面间距离,降低相对移动速度,火焰预热工件表面,保证中性焰加热,多喷嘴加热,以及选用较高的气体压力,以较高的火焰强度加热等,均可提高加热温度;反之,降低加热温度。

淬火时出现突然断火,应该注意重新淬火的位置。断火时,冷却介质喷嘴前为淬火区,火焰喷嘴与冷却介质喷嘴之间为已加热区,如断火后立即停止冷却,则重新加热可在断火处开始,此时将出现约10mm的软带。(www.xing528.com)

(2)加热移动速度 喷嘴与需要加热表面的距离控制在6~15mm。加热淬火深度与相对移动速度相关,速度越快,淬硬层越浅,通常的移动速度为50~300mm/min。淬硬层深度为2~5mm时,移动速度为80~200mm/min。

淬火喷水与火焰的距离为15~20mm,防止过近引起淬火开裂,以及过远形成淬火软点或淬火硬度不足。

(3)冷却 一般碳的质量分数在0.6%以下的钢,用15~25℃的水冷却为宜;碳的质量分数大于0.6%的碳素钢和含铬、锰等元素的低合金钢用30~40℃的水冷却,也可采用聚乙烯醇水溶液、乳化液等冷却介质冷却;对于高合金钢,可采用压缩空气吹冷,在防火措施完备的条件下可采用油冷。

应在200℃左右停止冷却,留有充分余热,减少工件变形与开裂倾向。

4.回火

火焰淬火工件需进行回火,以消除淬火应力,防止变形与开裂。具体回火工艺可参照感应淬火件的回火工艺。

5.火焰淬火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调整氧、乙炔的混合比,保证在中性火焰状态下进行加热。

2)控制好喷嘴与工件表面距离,一般为6~15mm。靠得太近,易使工件过热;离得太远,加热慢。

3)氧气压力通常在0.12~0.6MPa之间,乙炔压力通常在0.03~0.12MPa之间。

4)淬火后要及时回火,以消除应力和防止开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