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B[a]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形成机理推测

B[a]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形成机理推测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纤维素的TG和DTG曲线可知,270~450℃温度段是纤维素的主要热失重阶段,由于其分解生成小分子气体和大分子的可凝性挥发成分而造成明显失重,表明在该阶段检测到的少量B[a]P主要是由纤维素的热分解而形成;450~600℃温度段内,热失重已接近完全。

B[a]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形成机理推测

图5-6a B[a]P标品(左)以及内标物(右)的选择离子色谱

图5-6b 270~450℃温度段内生成的B[a]P(左)以及内标物(右)的选择离子色谱图(www.xing528.com)

图5-6c 450~600℃温度段内生成的B[a]P(左)以及内标物(右)的选择离子色谱图

图5-6a为带有内标液D12-B[a]P的B[a]P标准溶液的选择离子色谱图,根据样品与标品中的B[a]P以及内标液D12-B[a]P的保留时间分别一致性的特点,相应得到了270~450℃温度段和450~600℃温度段内样品中B[a]P以及内标液的选择离子色谱图,如图5-6b、图5-6c所示。按照样品中B[a]P与内标的峰面积之比等于其浓度与内标的浓度之比计算,得到两个温度段下B[a]P的平均生成量与文献报道值接近[24],分别为270~450℃:0.035 μg/g;450~600℃:0.486 μg/g。对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分别为7.56%和2.99%(n=3)。由纤维素的TG和DTG曲线可知,270~450℃温度段是纤维素的主要热失重阶段,由于其分解生成小分子气体和大分子的可凝性挥发成分而造成明显失重,表明在该阶段检测到的少量B[a]P主要是由纤维素的热分解而形成;450~600℃温度段内,热失重已接近完全。该过程中纤维素已不再发生分解反应,变成焦炭状,但却生成了含量较高的B[a]P,可能是由于一系列的脱水、脱羧、去碳酸基、脱氢以及交叉反应而使纤维素焦炭发生化学转变与重排,最终形成了B[a]P[25],这也是低温下纤维素热解形成B[a]P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