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铸坯中心星状裂纹成因

分析铸坯中心星状裂纹成因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推测,铸坯的中心残余缩孔和中心区域成分偏析应是星状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心裂纹是一平直的扩展,而星状裂纹却是由中心缩孔和偏析引发的裂纹,二者的形成机理不尽相同。

分析铸坯中心星状裂纹成因

该钢碳的质量分数约为0.08%,主要合金成分为铬钼铝等,合金的质量分数在4%左右,连铸生产易出现低倍星状裂纹。该钢的连铸方坯(300mm×320mm)出现星状裂纹,经轧制后的管坯(ϕ90mm)也发现相似的裂纹,并与方坯裂纹相对应。连铸方坯(300mm×320mm)低倍酸浸试片的中心有残余缩孔,并且还出现了弯曲的类似星形的裂纹,如图4-47所示,金相孔形裂口形态如图4-48所示。

978-7-111-36066-7-Chapter04-47.jpg

图4-47 连铸方坯(300mm×320mm)中心的星状裂纹

978-7-111-36066-7-Chapter04-48.jpg

图4-48 金相孔形裂口形态(×400)

该批钢坯轧制成ϕ90mm的管坯,轧后空冷,其低倍酸浸试片上仍发现了与钢坯相类似的星状裂纹,如图4-49所示。

978-7-111-36066-7-Chapter04-49.jpg

图4-49 管坯星状裂纹的放大像

将有缺陷的低倍试样进行SEM观察,其形貌如图4-50和图4-51所示。图4-50的心部暗黑色组织明显与其他部位的不同,为合金铁素体及少量贝氏体。外围偏白色区域为基体,基体为铁素体+碳化物的混合组织(粒状贝氏体,见图4-51)。

978-7-111-36066-7-Chapter04-50.jpg

图4-50 黑色区域为合金铁素体及少量贝氏体组织(×500)(www.xing528.com)

978-7-111-36066-7-Chapter04-51.jpg

图4-51 基体为粒状贝氏体(白色)组织(×500)

将图4-47所示的带有中心缺陷的试样纵向断口打开,断口显示连铸坯中心凝固的自由面光滑条带,如图4-52和图4-53所示。

978-7-111-36066-7-Chapter04-52.jpg

图4-52 钢凝固自由面的光滑条带特征

978-7-111-36066-7-Chapter04-53.jpg

图4-53 上图局部放大像,显示钢凝固的自由面

该钢连铸方坯出现缩孔是连铸时形成的内部缺陷,经轧制成ϕ90mm圆坯后缺陷仍不能完全焊合(压缩比达到1∶5)。在轧材也出现相类似的裂纹,而且裂纹经过一次奥氏体化加热,裂纹的两侧已经有一层极轻微的脱碳层,只不过钢坯中心的低氧含量使其脱碳变得不明显。另外,经轧制后铸坯中心缩孔残余部位仍是轧材的主要缺陷区域,在其断口断面上显现对应的层次结构仍为树枝晶凸起(表明铸温较高)、无金属光泽、非氧化、自由面特征的条带(见图4-52)。这一条带的存在,对于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起到诱发成核的作用,即沿着缺陷边缘形成所谓的“仿形偏析”,从而形成铁素体的带状偏析。因此,心部星状铁素体组织带,是连铸方坯在高温轧制过程中γα相变时,先共析铁素体沿着非结晶条带缺陷的边缘开始形成的。这种缺陷对钢的纵向性能影响并不明显。

由此推测,铸坯的中心残余缩孔和中心区域成分偏析(组织偏析)应是星状裂纹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裂纹是缩孔与柱状晶间裂纹和成分偏析的结合体。目前,国内相关标准尚未将该类缺陷列入其中。

另外,由于是轧后空冷,轧材基体中主要为贝氏体组织,如采用合适的缓冷工艺可减少贝氏体的析出,理论上可减少中心部位和周围基体的组织偏析或微观成分偏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这种星状裂纹的产生或影响。此外,在检验分析过程中,注意到国内标准对连铸钢坯及钢材缺陷的定义仅有“中心裂纹”缺陷,并且对中心裂纹产生的原因阐述如下:“由于铸速过高,铸坯在液芯状态下矫直时,因压力过大而引起的。”然而本试验结果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定义。不但该标准中图片显示的“中心裂纹”的形态与观察的裂纹形态不相同,而且其阐述的原因与检验情形也不完全符合。因此,分析认为采用美国ASTM E381-98标准中的“星状裂纹”定义来描述本文中的缺陷更合适些。事实上,中心裂纹是一平直的扩展,而星状裂纹却是由中心缩孔和偏析引发的裂纹,二者的形成机理不尽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