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序顺序的合理安排策略

工序顺序的合理安排策略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机械加工工序先后顺序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序的安排为改善工件材料切削性能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例如退火、正火、调质等,应在切削加工之前进行。②送往外车间加工的前后。③工时较长工序和重要工序的前后。

工序顺序的合理安排策略

(1)机械加工工序的安排

机械加工工序先后顺序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基准先行。作为其他表面加工的精基准一般安排在工艺过程一开始就进行加工。例如,箱体零件一般是以主要孔为粗基准来加工平面,再以平面为精基准来加工孔系;轴类零件一般是以外圆为粗基准来加工中心孔,再以中心孔为精基准来加工外圆、端面等。

②先主后次。零件的主要工作表面(一般是指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表面)、装配基面应先加工,便于及早发现毛坯中可能出现的缺陷。螺孔、键槽、光孔等可穿插进行,但一般应放在主要表面加工到一定精度之后、最终精度加工之前进行。

③先粗后精。一个零件的切削加工过程,总是先进行粗加工,再进行半精加工,最后是精加工和光整加工。这有利于加工误差和表面缺陷层的逐步消除,从而逐步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

④先面后孔。对于箱体、支架类零件,将零件上轮廓尺寸远比其他表面尺寸大的平面作为定位基准面稳定可靠,故一般先加工这些平面以作精基准,供加工孔和其他表面时使用。此外,在加工过的平面上钻孔比在毛坯面上钻孔不易产生孔轴线的偏斜,较易保证孔距尺寸。

(2)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序的安排

为改善工件材料切削性能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例如退火、正火、调质等,应在切削加工之前进行。

为消除工件内应力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例如人工时效、退火等,最好安排在粗加工阶段之后进行;为了减少机械加工车间与热处理车间之间的运输工作量,对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的工件也可安排在粗加工之前进行。

对机床床身、立柱等结构较为复杂的铸件,在粗加工前后均须安排时效处理工序(人工时效或自然时效),使材料组织稳定,日后不再有较大的变形产生。所谓人工时效,就是将铸件以50~100℃/h的速度加热到500~550℃,保温3~5 h,然后以20~50℃/h的速度随炉冷却。所谓自然时效,就是将铸件在露天放置几个月到几年时间,让铸件在自然界经受日晒雨淋的“锤炼”,使材料组织内部应力松弛并逐渐趋于稳定。

为改善工件材料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序,例如淬火、渗碳淬火等,一般都安排在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之间进行,这是因为淬火处理后尤其是渗碳淬火后工件会有较大的变形产生,为修正渗碳、淬火处理产生的变形,热处理后需要安排精加工工序。在淬火处理进行之前,需将铣槽、钻孔、攻螺纹、去毛刺等次要表面的加工进行完毕。当工件需要作渗碳淬火处理时,由于渗碳过程工件会有较大的变形产生,常将渗碳过程放在次要表面加工之前进行,这样可以减少次要表面与淬硬表面间的位置误差。

为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性、耐蚀性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以及以装饰为目的而安排的热处理工序,例如镀铬镀锌、发蓝等,一般都安排在工艺过程最后阶段进行。(www.xing528.com)

(3)其他工序的安排

为保证零件制造质量,防止产生废品,需在下列场合安排检验工序:

①粗加工全部结束之后。

②送往外车间加工的前后。

③工时较长工序和重要工序的前后。

④最终加工之后。

除安排几何尺寸检验工序之外,有的零件还要安排探伤、密封、称重、平衡等检验工序。

零件表层或内腔的毛刺对机器装配质量影响甚大,切削加工之后,应安排去毛刺工序。

零件在进入装配之前,一般都应安排清洗工序。工件内孔、箱体内腔易存留切屑;研磨、珩磨等光整加工工序之后,微小磨粒易附着在工件表面上,要注意清洗。

在用磁力夹紧的工序之后,要安排去磁工序,不让带有剩磁的工件进入装配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