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质构造概述及断裂分布情况

地质构造概述及断裂分布情况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1-3工程区构造纲要②断层及断裂构造带主要压性断裂构造带有岷县断裂带、尖山—红崖堡断层、柏林口—石门口—下拉地断裂带、业力大山—羊沙断层、古马窝断层、桥道堡断层、柳林沟断层、锅麻滩断裂带、车厂—杨家河口断层等,它们延伸分布均达数十千米并贯穿工程区,断层破碎带宽一般为20~30 m,局部宽达50~100 m,断裂构造带系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相互连接组合构成1~2 km宽的构造带。

地质构造概述及断裂分布情况

工程区位于西秦岭海西褶皱带北缘,隶属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受北邻的秦祁地盾(或地轴)的约束及中新生代以来秦祁地盾(或地轴)的断(拗)陷沉降和“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西翼旋扭挤压干扰,并有陇西帚状构造系的介入改造复合和河西系的干扰影响,使构造体系复杂化(图2.1-3)。主要的构造形态特征规律如下:

(1)西秦岭海西褶皱带近东西向构造体系

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主压性结构面——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及贯穿本测区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带。

①新堡—力士山复背斜

复背斜涉及的地层有志留系、上泥盆-下石炭统、上石炭-下二迭统及下二迭统地层。轴线在水库区寺下川横越洮河,核部为志留系浅变质岩系、上复的两翼上泥盆-下石炭统地层与其呈不整合接触,为海西早期构造运动之产物:中石炭世末(或上石炭世末)的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南北两翼拗陷沉降,沉积了上石炭-下二迭统及下二迭统地层;下二迭世末的海西晚期构造运动全面褶升与褶曲回返。致使复背斜两翼形成一系列平行连续排列的平缓短轴式的背向斜,复背斜褶皱轴线呈NW275°~300°向舒缓波状展布。

图2.1-3 工程区构造纲要

②断层及断裂构造带

主要压性断裂构造带有岷县断裂带、尖山—红崖堡断层、柏林口—石门口—下拉地断裂带、业力大山—羊沙断层、古马窝断层、桥道堡断层、柳林沟断层、锅麻滩断裂带、车厂—杨家河口断层等,它们延伸分布均达数十千米并贯穿工程区,断层破碎带宽一般为20~30 m,局部宽达50~100 m,断裂构造带系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相互连接组合构成1~2 km宽的构造带。其走向及分布方位,除岷县断裂构造带由西向东呈NW285°向NW310°弧曲、锅麻滩断裂构造带呈NW310°及车厂—杨家河口断层由西向东呈NW310°向NW290°偏转外,其余断层和断裂构造带多呈NW270°~285°,多倾向北,倾角多为60°~85°。上述断层与断裂构造带在其总体分布上,尚有一明显规律性,即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南翼的断层与断裂带,向西略显收敛,向东或东南略显散开状展布。

除上述压性断层与断裂构造带发育分布外,尚有其伴生和派生的次一级近南北向的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压扭性或扭性断裂等发育展布,一般延伸3~10 km,有的错断或交汇于近东西向压性断层上。

(2)陇西帚状(旋扭)构造体系(www.xing528.com)

展布于贺兰山南段以西广义的陇西地区,西到乌鞘岭、河口一带,与“祁吕贺”山字形西翼复合,向南插入工程区,主要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在工程区的具体反映是一些伴生和派生的次级构造,即:工程区东北角和东南角的北西西—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断(拗)陷盆地及其中新生界地层中的轴向呈NW300°~320°的背向斜构造,但断裂不发育;另外,工程区西秦岭海西褶皱带近东西向构造线向北西西或北西向弧曲转折及断裂面上的压扭性错动形迹等,均为该构造系干扰改造的结果。

(3)河西构造体系

河西构造体系主要展现于青海东部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东到武威兰州一带,对工程区只是有所影响。中新生界地层中北西向的背向斜轴线向北北西做弧曲转折,为该构造系影响的反映。

(4)新构造

新构造位于西秦岭海西褶皱带北缘,其构造断裂复杂,且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均有复活,尤其中新生代断(拗)陷盆地的发育及其沉积层分别受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而褶皱断裂,均证明该区在喜马拉雅山及其以前的构造运动中强烈活动和极不稳定;而喜马拉雅山主幕运动以后,即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只反映在古夷平面、洮河及两岸沟谷的深切和Ⅰ~Ⅵ级侵蚀堆积阶地的发育、分布上,第四系沉积层保持着水平产状,不存在第四纪断(拗)陷或沉降盆地及沉积层的褶曲和构造倾斜,从而表明工程区在喜马拉雅山运动后的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是以剧烈的升降运动为主的基本稳定区。

①升降运动的活动特性

工程区的开辟运动是以古夷平面、河沟谷深切、侵蚀堆积阶地等的发育、分布表现的升降(水平)运动。

工程区发育三级古夷平面。第一级分布在工程区外围的高山区,其高程为4000~4400 m;第二级分布在工程区内的中高山区,其高程为3500~3800 m;第三级分布在工程区内的低山盆地区,其高程为2200~2400 m(相对高差约为250 m)。据有关区域资料论定,第一级与第二级均形成于第四纪前,只有第三级形成于第四纪早更新世,为第四纪早期升降运动的证据。

洮河发育、形成于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在水平升降运动中深切并形成Ⅵ级侵蚀堆积阶地,据分析研判,Ⅵ级形成于中更新世,Ⅴ~Ⅲ级约形成于晚更新世,Ⅱ~Ⅰ级与河床形成于全新世。

②断层

工程区第四系前地层中构造复杂,断裂多而发育,且分布有10余条较大的区域性断裂带和断层,除坝址以北约10 km的车厂—杨家河口断层呈继承性活动断层外(错断Ⅲ级与Ⅲ级以上河谷阶地基座面与上覆的第四纪沙砾石层),其余均未发现继承性活动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